智慧管廊600公里,智能充电桩保有量10万个以上,县级以上5G全覆盖,2000万台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在山东,这些都将在三年内变成现实。
“新基建”风头正劲,全国各省市纷纷布局,我省也已行动多时。复工复产大幕一拉开,便不断有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项目出现在省及各市项目清单中。
如何从零散的项目到整体的规划,从个案的积累到通盘的布局?日前我省印发《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数字化升级的总体思路:到2022年底,我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记者了解到,从省级层面出台方案指导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一体推进,在全国尚属首例。
“在新基建领域,山东在超级计算机、智能港口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且山东是经济、人口大省,基础工业实力雄厚,服务业正在加快发展,新基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世林明确指出。
从硬件看,我省拥有了参与这一轮新基建竞争的实力。去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势强劲,开通5G基站超过1万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10万家,全国首个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落户青岛,济南超算科技园投入启用……今年,翻开省重点项目建设清单,总投资2.9万亿元的1021个省级重点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社会民生、重大平台四大重点领域,其中不乏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身影。
从配套环境看,山东同样有准备。2018年12月,山东印发《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着力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网络安全基础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去年,《数字山东2019行动方案》《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产业等的发展厚植土壤。
在“新基建”这轮竞赛中,我省已经“起跑”。如何能够在起跑之后持续发力,保持领先位次,我省也明确了发力方向。
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在全国各省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名单中,我省排在十名开外,差距客观存在。知弱而图强,针对我省在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滞后,《意见》明确要尽快补齐短板,实现弯道跨越。从当前的进展看,短板补齐进展顺利。以5G为例,截至2月底我省16个市已建设5G基站突破11000个,其中济南、青岛、烟台基本实现重点城区连续覆盖。“疫情期间我们对年内新开通4万个5G基站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圆满完成。”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孙信波说。
做强长板,人有我优。在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以及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我省已有良好发展基础,对这些领域《意见》明确要持续增强支撑能力,巩固传统优势。多元计算方面,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我省要研制建设全球算力领先的新一代E级超级计算机,培育根植山东、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超算互联网,全力打造“中国算谷”。“通过补齐短板,巩固长项,增强发展后劲与区域竞争力,确保我省数字基建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省大数据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孙志强说。
打造特色,人无我有。“数字经济时代,地区发展不再单纯依赖地缘格局,区域信息枢纽、算力中心将成为新的地区竞争力。”省大数据局副局长廉凯表示。对我省而言,不仅要在5G、人工智能等必答题上拿到高分,还要在富有区域特色的附加题中取得名次。为此,在技术应用方面,我省提出IPv6改造升级、新型网络技术商用、边缘计算部署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等新任务;在工程布局方面,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海上卫星发射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等一批关键性重大枢纽工程落地,增强我省竞争力。
我省的另一特色在于“场景”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加快发展新基建并非不再发展传统基建,基础设施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要协同融合和统筹发展。对基建大省山东来说,《意见》也明确地传递了对“铁公机”等为代表的广阔赋能场景的重视。
对数字基建,我省一直以来的态度是舍得“真金白银”,如今《意见》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方面明确要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投入,引导省内大型基建专项资金向数字基础设施倾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项目落地门槛和运维成本也将降低: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多规合一”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