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5日匆匆忙忙奔赴战场,到接收突如其来的第一个患者,再到吹响胜利的第一声号角……回望一个多月来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抗疫经历,杨汝燕觉得就像梦一样。期间,杨汝燕曾为患者病情的反复而难过,也为看到患者出院时的笑脸而欣慰,还为收到患者的肯定和认可而感动。她说,樱花开了,春天已经来了,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
随时待命奔赴战场
时间倒回至1月25日晚上七点半左右。当时正在加班的杨汝燕突然接到医院电话:马上赶往遥墙机场,乘坐九点的包机,驰援湖北抗击疫情。
作为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七病区的护士长,十多年来,每年春节,杨汝燕都是在医院和病毒、流感一起度过。今年她早就做好了打算,准备春节时好好陪陪父母,再回老家去看望一下患病在床的公公。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杨汝燕的计划再次泡汤,她早就写了请战书,做好了随时待命驰援的准备。
但让杨汝燕没想到的是,命令来的这么紧急,她的出征这样匆忙。
1月25日,从一大早到下午三点,杨汝燕一直在科室里忙碌着。“忙完回到我妈家,听说我还没吃午饭,妈妈特意给我煮了水饺。”当天五点半,杨汝燕还要去医院加班,她告诉妈妈得晚点才能回来,让妈妈别担心。“没想到,这一加班就加到了黄冈。”
“说实话,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还以为是在演练,要考验我的应急能力呢。”现在回想起来,杨汝燕都觉得像做梦一样。离飞机起飞还剩一个多小时,来不及回家整理行囊,来不及跟家人告别,只是跟同事匆匆交代了几句,杨汝燕就直奔机场,踏上了奔赴湖北的征途。
杨汝燕的儿子今年就要高考,路上她给儿子打了电话,嘱咐他好好学习。“医院同事领导也打电话叮嘱我做好防护,不要大意。”杨汝燕说,直到在飞机上坐下的那一刻,她才算放下心来,才有空审视自己,琢磨到了前线该怎么做。
突如其来的第一位患者
原计划今年5月份才开始启用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就是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抗击疫情的战场。但当医疗队到达时,那里无异于一片建筑工地,完全不具备接收条件。
“1月26日凌晨两点半到达黄冈;1月27日上午培训,下午第一次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考察,晚上第二次考察,开始动工重整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月28日晚上10点左右开始收治患者……”杨汝燕说,作为先锋队的他们,就这样“白手起家”,投入到了战斗中。
而作为普通护理组的组长,杨汝燕坦言压力特别大。“压力首先来自于管理。组里46位护理人员,来自省内多家医院,没有一个认识的。”起初,对于每个人的护理经验、工作能力等,杨汝燕一点都不了解,在分组时她必须要考虑人员的组合搭配。
虽然医疗队队员大都来自三甲医院,但其中很多人都没有过疫情防控的实战经验,对于类似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接触也不多。而新冠肺炎又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如何避免医护人员的感染,便成了杨汝燕最关注的事情。“人家都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是连石头都没得摸,只能尽量往多里想,往多里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月28日晚上,当杨汝燕从东区到西区,做接收前最后的检查时,她突然看到有一个人已经来到了病区。“他手里拿着简单的物品,就站在那里,我让他在那等着,不要动。”出于医护人员的警觉,杨汝燕问明,他是听说这里医疗队开始接收患者了,就自己来了。“赶紧联系同事,让他们都做好防护,派人来把他接到病房。”从那时起,杨汝燕意识到,真正的战斗打响了,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儿。
吹响胜利的第一声号角
“闷热憋喘,缺氧头晕,脸颊被压的生疼,一个班4个小时下来,恨不能一把扯下防护服。”杨汝燕说,最累最苦的时候是刚开始的一两个周。“接收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再加上山东话和黄冈话的差异,交流起来很费劲儿。”
杨汝燕笑称那时是“吼叫式”服务,一句话要说很多遍才能听得懂,不仅医护人员这样,患者也是如此。一天天的下来,很多人的嗓子都哑了,杨汝燕也是。“为了减少防护服的穿脱和浪费,每次进病区都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杨汝燕本来就有多年的咽炎,再加上跟患者说话多,她的嗓子又疼又哑。
在黄冈抗疫期间,杨汝燕面部过敏的老毛病又犯了。2013年,杨汝燕曾到泰安、枣庄参加过H7N9禽流感的应急救治工作,而也是从那时起,她就留下了面部皮肤过敏的后遗症。“脸上起湿疹,一片片的红,又疼又痒,试过多种方法都不见效,一直到2017年才有所好转。”杨汝燕说,“跟以前相比,现在轻多了,一周左右就好了。”
对于杨汝燕来说,最难受的时候,则是看着患者病情由轻转重,自己却无能为力时。“有一位患者突然憋喘到说不出话,尽管医护人员给他调试了仪器参数,他的氧饱和度一度也好转了,但最后,他还是被转到了重症监护室。”从医二十多年,杨汝燕说,她已见惯了重症监护病房里的生离死别,但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看到患者病情急剧转变,她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受。
“一直到2月4日,第一位患者康复出院,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对患者,都是莫大的鼓舞。”杨汝燕说,那无异于胜利的第一声号角,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医患彼此感动着
“你回来了”“又看到你了”……
3月7日,杨汝燕结束休整重返战场,虽然已不是最初那个病区,原来的患者也已转走一批,但病房里,依然能听到“老病号”的问候声。“相处一个月,彼此都已成了熟人。”
杨汝燕说,在病区里听到最多的就是患者的感谢。“隔离病区里患者身份各异,有一家三口、有父女、有夫妻。其中很多年龄大的患者,家人不在身边,生活无法自理,饮食起居、吃喝拉撒全由护理人员来做,包括大小便等。”杨汝燕说,所有的一切,患者也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患者都说这是儿女该做的事情,为此他们感到很愧疚,很不好意思。
“你想不想刮刮胡子,那样看上去会精神很多,也显得年轻。”看到患者许久不曾刮胡子,杨汝燕主动询问道。转天,杨汝燕从酒店里把刮胡刀带给患者时,他眼中的欣喜,杨汝燕说她会永远记得。“临出院时,他女儿还特意拥抱了我。”
类似的感动,病房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医护人员和患者彼此感动着。
“有一位患者,是一位退休的数学老师,第一次主动跟我聊天,就是祝福我儿子高考金榜题名。”近日来,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康复患者越来越多,工作强度相对来说也轻了一些,想到就要高考的儿子,杨汝燕便在防护服上写下了祝福的话。“没想到,患者看到后竟主动跟我聊了起来。”患者的话让杨汝燕感动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