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转型!青岛千户中小企业复工率97.72%

2020-02-29 07:53 来源:青岛日报

  与其被动等待冬天过去,不如主动迎接春天到来。

  对青岛的民营和中小企业而言,这场疫情正在悄然催化着供应链管理、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全新变革。许多企业已经瞄准复工复产的关键环节布局,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调整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与市场无缝对接,打好化危为机的主动战。

  提高产能尤为迫切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逐步加速。市民营经济局监测数据显示,我市百户(112户)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重点民营和中小企业复工率100%,员工返岗率71.60%;我市纳入工信部监测直报的千户(1141户)中小企业复工率97.72%,员工返岗率71.35%。

  从监测结果来看,千户企业中仅有26家企业未复工复产,主要原因有三点:疫情期间销售人员到外地开展业务不畅,造成企业订单不足,延迟复工;疫情期间旅游、教育培训业务暂缓,根据疫情控制情况复工;疫情期间跟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络往来不畅,延迟复工。

  对已经复工的企业来说,提高产能更为迫切。

  当前,受到疫情影响,即便企业能复工,但员工到岗率、物流运输、产业链配套、资金链等都限制了产能。在用工方面,部分重点中小企业员工返岗率仅有50%左右。同时,由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没有同步复工,尤其是芯片、电路板等关键配件供应紧张,企业即使开工也产能不足。此外,企业资金需求巨大,我市30亿元的防疫物资专项应急贷款和中小企业转贷款设立后,已累计收到680家企业申请。

  产业互联网平台柠檬豆选取全国300家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企业进行的大数据分析也显示:除湖北疫区外,各地复工复产各不相同,部分地方复工复产率尚不足45%。即使复工的企业,产能只恢复到正常状态下的50%左右。

  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物资流动、生产线全面运转、加快恢复产能将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线上采购、营销与线下生产相融合

  如何迅速复产、开拓市场?青岛中小企业的应对之策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线上采购、营销与线下生产的融合。

  “SaaS系统保证了我们生产供应链在疫情期间的正常运转,在同行业都复工不复产的形势下,我们云路已经恢复了正常产能80%。”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于鹏杰告诉记者。

  青岛云路主要生产磁性材料、磁性元器件、电子传动系统零部件等,产品线上千种,物料类别上万种,对接客户需求变化较快,每周需要进行三次生产排产及采购需求计算,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依托柠檬豆定制的SaaS系统,青岛云路的采购工作不仅由线下升级到线上,更通过SaaS+资源的模式提供供应商漏斗,保障了供应链畅通、生产有序可控,产能得以迅速恢复。

  疫情期间,青岛云路实现了全员业务协同、在线采购,保证紧急订单的顺利交付。虽然受物流影响,采买物料并不能按照预期到位,但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及行情预测,青岛云路早研判早下单,避免了疫情后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海丽雅集团改造特种缆绳生产设备,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口罩耳带、防护服系带。

  与青岛云路有所不同,青岛海丽雅集团则是把销售平台搬到线上。为满足客户购买防疫用品需求,海丽雅集团整合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液、体温计等应急产品资源,推出疫情应急包。然而,受线下渠道不畅影响,市场开拓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海丽雅集团上线“鹌鹑应急安全装备交易平台”APP,构建应急物资需求供给的“大合集”,帮助应急物资需求方直接、快速、精准对接。

  据统计,应急安全装备APP上线一周以来,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5万人次。通过平台工作人员线上线下协同,已促成50批次的物资对接,确保安全、平稳地渡过疫情。

  在企业主动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支持力度。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已成立“防疫情、帮复工、促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深入企业大力宣传“18+N”政策体系,全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同时,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组织企业开展网上洽谈、网上签约、网上招商,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把握转型的窗口期

  危机的另一面往往是希望与机遇。对向来不缺少敏锐市场嗅觉的青岛中小企业而言,复工复产不单单是传统业务的“重启”,更蕴含着“转型”的契机。

  “虽然疫情有影响,但并不代表所有产业都会下滑,越是高科技企业越能凸显出竞争力。”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陈继朝表示,“我们今年要上新项目,从工业领域往民用方向拓展。”

  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VOCs治理的华世洁,是全国环保治理企业引领者,也是国内首家实现了核心材料自主化、非标设备模块化、批量化制造的企业,服务喷涂、化工、印染、印刷、医药等行业企业超过1000家。正是在环保和新材料领域强大的技术储备,使得华世洁能够化危为机,从工业切入民用,找到新的增长点。

  早在2012年,华世洁就成功开发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无针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滤材制备技术,并用于工业粉尘过滤领域。而在民用领域,受制于产能、成本等因素并未大规模推广。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有着“口罩心脏”之称的熔喷布供不应求,这也给了华世洁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加快医用防护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机遇。静电纺丝纳米材料不仅能保持稳定的过滤效率,克服传统熔喷布在使用过程中过滤效率因静电耗散而不断降低的弊端,同时佩戴更舒适,不易产生憋闷感觉。

  在西海岸新区各部门协助下,华世洁紧急研发攻关,办理各种资质证明,开通绿色通道,调配生产物资,仅用20天时间就搭建起一条从无到有的口罩生产线。目前已计划建立4条自动化生产线,每条可日产一次性普通医用口罩8万至10万个,预计最高产能可达每天40万个。

  依托海洋生物产业的积淀,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瞄准疫情防控衍生的市场需求,短时间内快速推出10多款消杀类新品,旗下子公司青岛明月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还启动了基于海藻纤维的新型纺布口罩生产线,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抓住客户调整生产方案

  疫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场压力测试,考验的不只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更是组织力、协同力、沟通力。

  面对疫情影响,青岛中小企业一方面做好防控措施,另一方面也主动与客户沟通,为抗击疫情稳定订单赢得时间和空间。

  “春节过后,我们阀门生产的原料需要从南方进货,由于疫情影响,进货渠道一度受阻,工人不能到岗,企业不能按时开工。我们迅速联系客户说明情况,客户跟我们合作多年,非常理解,答应把工期再延长半个月,再加上各部门的支持,华冠阀门一定能按时交货。”青岛华冠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蛟说。

  生产经营阀门20多年的华冠阀门,通过制定新的生产经营策略,积极沟通客户,将疫情影响降低到最小。目前,华冠阀门按期复工,生产有序,加工订单已经接到了4月份,总价值达500余万元。

  ▲青岛泰德公司日产上千套轴承的生产线仅需一人操作。周晓峰摄

  作为李沧区第一家通过现场审核批准复工的企业,青岛泰德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是打好“提前量”,在国内车企延迟复工的情况下,及时拓展海外客户。目前企业返岗率达到95%,产能恢复90%,100%保证了国外订单交付。

  “早在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从疫情防控、人员管控、复工筹备三方面实施标准化操作。包括原材料运输和发货都是自己包车,虽然比平常费用高出不少,但保证了原料供应和产品交付,最大化降低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泰德副总经理张春山介绍。

  在华世洁,各项目组复工第一时间就与客户沟通现场工作安排,结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根据客户要求延期或紧急处理,调整工作方案。同时,销售团队还通过视频、电话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与新老客户及经销商伙伴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据悉,华世洁全国客户57个项目现场复工率达到90%。

  在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青岛一队促成下,明月海藻与海丽雅在消杀产品营销方面开展合作,共享产品和客户资源,既扩大了明月海藻产品市场销路,也为海丽雅打造了新的销售业务增长点。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