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蔡毅朋友圈截图,1月23日
“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 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
2025个字,不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都是长篇。那篇在网上刷屏了的,记录医院门口小卖部老板林君(音)离去的文字,蔡毅写了20分钟。因为字数限制,发朋友圈时不得不减掉一句话才能发出。
蔡毅微博截图
疫情发生以来,他发朋友圈的密度和长度远超疫情发生前的他。
他说,因为朋友圈不会删掉,我要记录下我有这么一段经历。
接受采访,用他的话讲,“确实也想倾诉一下”。
01
家里给买的呼吸机在快递路上了
图自蔡毅朋友圈截图,1月23日
2003年非典那年蔡毅大学毕业,进入武汉市中心医院。他报名上一线,不符合条件,没选上。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先是呼吸内科顶上,然后是所有的内科。蔡毅是疼痛科的,外科医生。1月23日,到他们了。
他说,终于。
疼痛科上一线的“将士”。全科11人,除一位老同志被迫留守外,都上了一线
用他的话说,为了对得起身上的这身“白皮”,科室里的人遇疫情“嗷嗷就上”。可很快,面对疫情之下的一位位患者,蔡毅思考起了什么是“治病”,什么是“救人”。外科也许“血淋淋”,能帮患者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到不了“救命”这一层。
这次,就是救命。
他回忆,他们病区的第一例死亡病例,患者50多岁,怕传染家里人,自己开车去的。用了各种药物后,想上呼吸机。医院呼吸机不够,患者家属说“拿钱换命”,几万块钱自己买了一台。都在快递运输的路上了,病情发展太快,呼吸机没用上,人走了。
患者离世后,受家属之托,蔡毅打开了患者的车,先消毒,再开着送患者家属回了家。这车,在医院停了也就六、七天。
02
患者出院微信不删,医患以上,都是战友
图自蔡毅朋友圈截图,2月9日
蔡毅刚接手发热二区时,有32个床位,十几天,人进人出,到2月14号,床位扩到40个。“武汉,加床!”,达成。
因为医生护士每进一次病房,有被造成感染的风险。有上了年纪的患者怕麻烦医生护士,所以,到晚上不是特别不舒服,都不按铃。
面对一位90岁的患者,蔡毅说他是“三令五申”,让老人不要起来!不要起来!不要起来!不行按铃。
管传染病,蔡毅觉得有时候自己对病人蛮凶的。他说,看到一个人在这里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然后到,没了,你想这个心理压力。
蔡毅现在有五个患者群,已经出院或转院了的也都在。大家在里面互相问候、打气,询问医嘱,或者就是随便聊聊。
蔡毅患者群聊天部分截图
里面的语音蔡毅留着,没有删掉,也不想删掉。这时候,他没有说“患者”而是说了“兄弟”。超越医患关系,“这一辈子碰到这些弟兄”。
他说,没有比现在让我更印象深刻的,没有。
03
一辈子一回要记录下来
不希望有第二次大疫
蔡毅:“我一辈子就这么一回,我不希望武汉市有第二次大疫,我都要把它记录下来。我通过我的朋友圈,因为朋友圈不会删掉。我要记录下我有这么一段经历。虽然说我情绪起起落落,但这段时间,觉得我这个医生做得很有价值。我开刀有点成就感,但是所有成就感都比不上在这次过程中的一两个星期。这次疫情,只要有条件,我就从头战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