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岛科技工作者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为了展现我市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创业故事,本台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专栏节目《青岛科技》,展现我市科技创新方面的新成果、新动能。今天播出第一篇《医疗与数字科技的联姻》。
1月10号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首个由青岛市推荐获得的医学类国家科技奖,也是山东省在大外科领域斩获的首个国家科技奖。
1月12号下午2点,在海信大厦会议室,这个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在与记者分享获奖感受时还是非常激动。谈到这个项目的最初想法,董蒨说,是日常工作中的难题启发了他。
长期以来,由于CT是二维影像,医生无法进行直观手术规划。尤其是小儿肝胆胰等器官相对成人更小,血管更细,手术难度更大。即便作为小儿肝胆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医三十多年的董蒨在面临一些复杂手术时也是如履薄冰。针对这一临床需求的痛点,2012年,董蒨申请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立志将小儿肝脏数字化、立体呈现,填补国内空白,实现精准医疗。但接下来,他发现要实现这个想法并不简单。
由于团队缺少技术支撑,项目立项一年多仍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困惑中,两个男人的一次偶然会面打破了僵局。
1小时40分钟后,董蒨便收到了周厚健的电子邮件,向他推荐了海信集团的计算机专家——留日学者陈永健。
作为老牌家电企业,海信集团在显示与图像数据处理技术上有着深厚积累,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医疗电子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却一直没有找到着陆点。经过交流,董蒨与陈永健一拍即合,临床医学与显示技术、数据处理的碰撞就此发生了。
由于陈永健团队之前做的都是基础数据处理,而非三维数据处理,况且临床应用和算法开发是两个不同专业,只能不断磨合。大家白天抓紧做数据,晚上通宵再改算法,经过几个月努力,至暗时刻的穿越终于到来。
2014年,由青大附院与海信医疗公司组成的研发团队研发出国际首创的基于小儿肝胆胰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通过这个系统,医生不用打开腹腔便可通过三维图像观察病变与血管、脏器的关系,并能精确计算出脏器和病变的体积,减少手术出血量。
借助海信CAS,董蒨做手术时更加胸有成竹,最终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5年多来,海信CAS已经成为董蒨和团队手中的一件神奇法宝,帮助他们创造了多项医学奇迹。而在全国范围,借助海信CAS获得救治的疑难病例已达近8000例。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业加速融合,我们期待多学科交融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