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管延安 敬业奉献

2020-01-15 20:58 来源:爱青岛

  人物简介:

  管延安,男,汉族,1977年6月19日出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

  事迹简介:

  管延安2013年4月参建港珠澳大桥,时任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负责沉管二次舾装、管内电气管线、压载水系统等设备的拆装维护以及船机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用一把扳手,拧了60多万颗螺丝,每一颗都做到了零失误,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滴水不漏”,作为中交一航局港珠澳大桥一名深海钳工,见证了这项超级工程的伟大崛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每一次都是第一次”,这是建设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工作理念,更是管延安的行为准则。作为“大国工匠”,他追求完美和极致,既专业又敬业,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经他手安装的沉管设备,无一次出现问题。沉管舾装作业中,导向杆和导向托架的安装是高精度作业,要求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管延安能做到零缝隙。管延安与沉管安装团队一道克服艰难险阻,圆满完成33节沉管出运安装。从历经96个小时完成首节沉管“深海初吻”,到第十五节沉管“三进三出”最终实现精准对接,每一节沉管的成功安装都饱含了管延安的艰辛付出。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仪式上,习总书记接见了包括管延安在内的大桥建设者并与他们握手,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向习总书记介绍了管延安。习总书记看着管延安点点头,表示肯定,他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克服了很多世界性难题,建设者攻不可没,我为你们感到自豪。”

  详细事迹:

  2013年,管延安来到珠海牛头岛,成为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他所负责的沉管水下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凭着自己的细心和努力,管延安做到了“无缝对接”。

  每次安装,他带领舾装班组同测量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顶边安装边调整,从最初需要调整五六次到现在只需调整两次,就可以达到“零误差”标准。管延安印象最深的是,他与航修队的同事们投入到第一节沉管的二次舾装作业。压载水系统、通讯系统、监控系统,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总长超过万米的线缆从沉管里接通到舾装船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这些管线都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每一条线路都必须保证通畅。如果在沉放时任何一条线出现问题,沉管就不可能完成精确对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管延安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布设管线、安装设备、整合系统,一遍又一遍地调试。2013年5月7日,经过前后96个小时的奋战,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顺利安装成功,圆满实现了“深海初吻”,管延安和航修队的同事们打了漂亮的“第一仗”。

  在即将到来的26节沉管安装前,管延安来不及休息,就跟工友一起前往船坞,进行海底安装前的再次检查。只见船坞内的沉管有足球场大小,重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被固定在大型沉管安装船“津安2”“津安3”上,等待驳船拖到施工海域。此时的沉管已经沉入海面以下10多米处,管延安和工友只能从安装在监测塔底部的人孔钻入沉管内。

  人孔的直径只有1米左右,进入人孔后是10多米高的简易梯子,管延安身上背着工具包,拎着检修器械,显得驾轻就熟,每节沉管进行海底对接前,他和工友几乎每天都要这样爬上爬下七八次。沉管内部就是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点的人孔,没有其他的换气通道,空气湿度在95%以上,里面又闷又湿。沉管内每天的温度都在40度以上,他和工友每天在沉管内工作10个小时以上,至少能喝掉三四桶大桶水,预防中暑的藿香正气水更是每天都离不了。他们工作服经常是刚被汗水湿透了,随后被沉管内的高温烤干了,一天之内能干湿七遍。

  管延安说,人孔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日常的检查与维护,更重要是在沉管安装发生故障时,他们这些深海钳工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沉管内排除障碍。

  他还记得,第15节沉管第三次浮运安装期间,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沉管安装只能暂停,必须安排抢修人员进入已经沉入海面以下的沉管内维修。从打开密封的人孔盖板进入管内检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盖板密封全程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这都得益于之前无数次的演练,我们在每节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练。这是第15节沉管,至今至少做了45次演练,所有的演练都是为了实战的一刻做准备。”管延安称,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重复练习,他快速准确地完成了看似微不足道但又举足轻重的工作。

  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仅凭着手上的感觉,管延安却做出了零缝隙的奇迹。拧好一个螺丝并不难,但一节180米的沉管内外,螺丝超过两万个,管延安带领工友们用一把扳手,把所有的螺丝都拧得严丝合缝,成为了保障沉管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把每一次安装都当成是第一次”是管延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岛上工作的6年间,管延安养成了现场学习的习惯。在大部分时间里,完成沉管内的两小时检修后,管延安回到他在岛上的家。这间由仓库改造成的宿舍,与船坞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门口堆满了各种设备和工具。宿舍只有不到20平米,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机器图纸和船工机械的书籍。虽然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深海钳工第一人,但管延安下班后总是拿出大部分休息时间来学习和钻研。他的书桌抽屉里,有七八本厚厚的维修日志,这些日志记录着从2013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的心得,也是让徒弟们最为心动的“秘籍”。翻看记录本,上面标注着每天的天气,需要维修的机械,施工概括和还有哪些需要补足的地方,此外还有他手绘的机械设计图和各种图解符号。

  能够创造“零误差奇迹”,跟管延安平时无数次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借着宿舍靠近设备仓库的优势,管延安抓住一切空闲时间,从早到晚一遍遍练习。“有时候一个阀门我已经安装得严丝合缝了,但为了培养手感,让身体产生肌肉记忆,牢牢记住安装时的各种细节,我经常把阀门拆下来再安装三四遍。”管延安称,安装好一个阀门不难,难的是“把每一次安装都当成是第一次”。

  管延安常年在外,经常七八个月不回家,他对家里的妻子和孩子都非常亏欠。“我的心愿就是将来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我可以开车带着妻子和孩子,通过咱们这条海底隧道到香港去转一圈。”大桥通车后,管延安的这个心愿实现了。他指着蜿蜒通往香港的大桥,骄傲地对家人说:“我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隧道里每一根沉管都有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获得荣誉:2015年,获“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2016年,入选“中国好人榜”、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国最美职工”“齐鲁最美职工”;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津门工匠”;2019年,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