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创新中国行走进青岛暨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青岛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上,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作为落实山东省“京鲁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实践,将整合北京中关村在全球的创新网络资源与青岛的区位优势及产业基础,以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类中关村生态体系为核心,共同打造一个立足青岛、联动京津冀、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开放平台及创新交流窗口。
对青岛而言,这次牵手不仅引来“中关村系”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更有中关村布局全球的顶尖创新资源将打开大门,包括美国、德国、以色列、芬兰等国在内的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顶尖人才、金融服务等等都将实现平台共享。
1
基因:都有一颗蓬勃的“双创心”
说起中关村,人们的脑海中自动联想到辉煌一时的“电子一条街”和联想汉卡、四通打字机、五笔字型输入法、方正汉字系统等计算机时代“四大发明”。
但“内行人”更清楚的是,这里也曾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气质,让中关村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创新“第一村”。
在600多公里之外的青岛,说起“创新示范”,自然离不开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
作为国内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新区先后获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经济园区之一,目前在全国150多家高新区排名中在13名上下。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家,创新创业企业突破2300家。
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领域,这里已经汇集了包括华为、腾讯、百度、中兴、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日本那智(NACHI)不二越和新松等头部企业,以及青软实训、科捷、宝佳等一大批本土快速成长企业。
当然,这种“创新驱动”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产业定位上,同样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在2019年10月底开始的青岛功能区改革中,青岛高新区大刀阔斧地“瘦身、强体、放权、搞活”,不仅将人员由原来的20个部门340多人精简为8个部门160人,而且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达到了51.3%。
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让中关村和青岛高新区在血缘上就有了一种“一见如故”的默契,并决定共建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对于创新驱动这一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可,成为中关村与青岛高新区合作的基石。”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七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2
机缘:发展定位和产业基础有较高的匹配度
刨除两者同属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的“家族基因”,这次中关村选择与青岛高新区的牵手,还有多方面的考量。
“我们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过考量和合作,但之所以选择与青岛高新区‘十指紧扣’、深度合作,发展定位和产业基础的匹配度,都是非常核心和关键的考量要素。”石七林说道。
近年来,中关村的“好技术”从追求“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变,人工智能芯片、骨科手术机器人……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前沿领域,中关村已经培育出很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而青岛高新区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和生物医药)集聚区作为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列入首批入选名单。
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内首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球排名前10的机器人企业已经落户了6个,博世、海克斯康等一批优质的国际公司项目落户,初步形成了以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干细胞检测等领域,也已累计引进15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辉瑞制药、迪沙药业、齐都药业、阜丰集团等百强企业都在这里集聚。2019年,高新区也首次被评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环境竞争力前10名。康复大学正在这里抓紧建设。
青岛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围绕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产业集聚了360、启明星辰等一批网络安全领军企业,吸引了甲骨文、华为、中兴等行业巨头落户,涉软企业已经达到1100家,并建设有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保密技术产业园。
……
当然,所有的“牵手”都需要一个契机。中关村与青岛的渊源,也要追溯到2019年7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带领山东省党政代表团到访北京时,就先后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智造大街等地进行深入考察交流,并指出,要加大与北京的服务对接力度,对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整合利用创新资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这次与北京中关村的深度合作,也是落实京鲁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希望把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一个立足青岛、联动京津冀、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开放平台及创新交流窗口。”石七林表示。
3
做事:以产业资源集聚为核心协同发展
中关村牵手青岛高新区并在青岛成立了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这个中心能干什么?能给青岛带来什么?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石七林表示,“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是落实中关村区域合作任务,以科技产业组织和服务为主的平台公司。揭牌成立的青岛·中关村信息谷项目将依托中关村的优质资源,以产业资源集聚为核心,实现中关村与青岛的协同发展。”石七林表示,中关村信息谷公司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尤其是吸引京津冀及青岛本地的高端人才集聚一堂,助推青岛地区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中关村走过几十年,积累了海量、优质的高端创新资源,而这次在青岛高新区设立的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其实是将我们布局全球的创新体系对青岛打开了一个‘端口’。”对青岛而言,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可以实现与中关村全领域顶尖创新资源网络的无缝对接,包括最先进的前沿技术、稀缺人才、金融服务等等。
据悉,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子公司,以新兴科技产业组织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目前,信息谷公司已经与全国28个城市、31个项目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的创新平台,托管运营载体面积120万平米,合作土地面积60平方公里;服务创新型企业超过10000家,落地2200家。此外,中关村还在美国硅谷、波士顿和以色列、德国、芬兰等地都设立了自己的创新合作机构和窗口,这种与国际同步更新的创新体系,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新兴产业发展趋向和态势。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一个桥梁,让青岛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之间的创新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真正实现一种开放、活跃的创新生态。”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王震介绍说。“时下,青岛高新区正在全面梳理各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机制,尤其是在总部经济落户、科技型企业的创投基金服务、基础配套服务等方面拿出“重奖”,预计在2020年第一季度就能推出。”
好平台自然引来“金凤凰”。在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成立的当天,深之蓝水下智能科技、军研科工智能科技等18家首批意向落地青岛高新区的企业举行了签约仪式。
“我们已经决定将公司的北方地区总部落在青岛高新区。”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公司董事长卯立远告诉记者,而在此之前,他们计划将北方总部落在省内另外一家城市。
“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作为中关村深度合作的科技企业,我们相信中关村布局青岛的决策判断,青岛确实在营商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作为一家主打工业级无人机和生物科技的科技企业,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与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定位也有着完美的'匹配度',相信这次的签约落户,能让我们迈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卯立远说。
除项目落地带来的直观效果外,中关村与青岛在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大门也已精彩开启——
1月9日,中关村区域协同产业发展联盟在青岛正式启动,首批成员由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启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等20家院所机构、行业协会、高精尖企业组成,联盟规模进一步扩大,将共同服务、助推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发展;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还聘请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增斌、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执行院长徐勇、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薛家鑫等20位智能科技产业领域的产学研专家大咖加入“百名双创导师”,并举行授聘仪式。
精彩一旦开启,便会持续绽放。我们相信,创新双强的联手,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耦合、倍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