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家谈
只要过年的人做到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弟和睦,年就会过得顺心。只有过年的人能留住浓浓的人情味儿,年味儿才能不寡淡。
南之/文
步入12月,很多市民已经在期待春节。
即将到来的春节,将是一个低碳、文明、祥和而有序的春节。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青岛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规定从“限放”改为“禁放”,明确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以及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的建成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区市可划定本辖区禁放区域。《规定》将按照法定程序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从“限”到“禁”,一字之差,却将开启一个无鞭炮时代。对于广大青岛市民来说,这也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1
说起“无鞭炮春节”,部分市民会说起一个词——年味儿。他们担心不放鞭炮,似乎也就少了年味儿。
远离烟花爆竹的春节是什么样子?人们的观感又将如何?因为尚未来临,笔者不便主观臆测,但这里有另一个节日可以作为参照。
2019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廿二,财神节。以往这一天,从清晨开始,就有刺耳的鞭炮声传来,楼下汽车的报警声响成一片,很多市民被吵醒,揉着眼睛,烦躁地看着楼下的鞭炮炸裂的闪光。以往这一天,早上一拨,中午一拨,晚上一拨,到了夜里十点钟,还能看到烟花腾空而起,火花飞溅,硝烟四起。以往这一天,大街上纸屑纷飞,清洁工从早忙到晚。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人,感觉到的不是喜庆气氛,而是一种强烈的被打扰的郁闷。同时,也为自己周边的环境感到忧心,平日里人人都在谈生态环保,怎么一到过节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而2019年的财神节,这种烦躁、郁闷、混乱一扫而空,代之安静、低碳和文明。众多市民纷纷在朋友圈感慨:还是这样的节日好!
事实上,让人们赞叹的“不一样的财神节”是有令在先的。在前一天,岛城的报纸就在头版重点发布消息《财神节放鞭炮,小心被拘留》,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包括公安在内的各部门准备工作做得很实、很细。明确提出,组织警力开展街面巡查,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及时固定证据,收缴烟花爆竹,依法传唤行为人并依上限处罚;对违规燃放离开现场的,将追查违规燃放行为人,依法从严处罚;对群众拨打110举报的,组织警力开展调查处置,等等。
显然,一个无鞭炮的节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令行禁止并不渺茫。
2
财神节已然不一样,春节自然也能“不一样”。
这背后,除去有力的宣传、切实的工作和刚性的执法,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之外,也与市民的法治和环保观念进步有关。
目前,除去春节之外,平时禁放鞭炮的主要法律依据,是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6年修订的《青岛市禁止制作和限制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这一规定出台已久,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难以落到实处。
还记得2009年财神节,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当天有超六成的商家选择燃放鞭炮。次日见报的新闻中写道:在吴兴路一家饭店,店主拿出鞭炮放了起来,鞭炮放完,“还迎来客人们的一阵掌声,纷纷祝贺饭店生意兴隆。随后老板又在马路中央放起烟花,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观看。”如果这一幕发生在今天,人们很可能会在鞭炮所散发的烟雾中掩鼻而去,或者干脆拨打110报警。
不光十年前,在随后的数年之中,每逢各大节日,依旧是鞭炮阵阵,不绝于耳。因此而发生的火患、伤人等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难以让人省心。
不过,近年来,青岛人对燃放鞭炮危害环境已逐步形成共识。尤其是秋冬季节,人们都在谈论PM2.5,不该因“恶小”而为之。政府部门平时为了净化环境,一直着力进行节能减排、监管污染企业等,而节日期间公众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也是对于环保的助力。
而客观看来,这几年春节期间,街道上鞭炮摊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燃放鞭炮的市民也明显少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主动改变生活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无鞭炮春节”也是顺势而为。
2019年7月19日,青岛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岛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将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规定从“限放”改为“禁放”,明确了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以及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的建成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区市也可划定本辖区禁放区域。2019年9月27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经过审查,决定批准《青岛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禁放鞭炮已经有法可依,如今已然进入倒计时。
3
诚然,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放鞭炮的习俗也由来已久。“爆竹声中一岁除”(宋·王安石)“门前爆竹儿女喧”(元·邵亨贞)等诗句,就是生动写照。或许,相比于其他节日放鞭炮,春节除去图个喜庆之外,也确实有着一定的文化基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古以来,春节所根植的土壤都是农业文明,这从祭祀、祈福等核心仪式中可以看出来。青岛部分地区吃年夜饭时,不吃蛤蜊等带壳的水产品,这也反映出渔民传统。而在农耕社会的空旷乡村,放鞭炮所带来的影响是较为可控,当时也并无PM2.5的困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变成现代都市,人口密度更高,风险系数更大。随着现实环境的改变,已经到了必须移风易俗的时候。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禁放鞭炮,还涉及公共场域,符合现代文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谁也不是窝在自己家里放,既然在公共空间之中,就关系到别人的权益,需要认真考量。
以往,很多人燃放烟花爆竹,除去表达喜庆、寻求年味儿之外,也不排除有以下几种观念:攀比意识、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等。很多人就是想通过燃放烟花鞭炮来“证明自己”。有些“暴发户”,就是想拉来一堆堆烟花爆竹,放上一阵子,搞个乌烟瘴气,以此炫耀自己的富有与阔绰。而随着社会发展,这样的观念也越来越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包括部分燃放者在内,也开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放鞭炮只能证明自己观念的落后与狭隘,会直接打搅别人的生活、由此带来的“狼烟”和噪音,只会引发人们的厌恶和投诉,如此一来,燃放者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自然锐减。节日理应是祥和、欢乐和喜庆的,让天空蒙尘,让四邻受扰的旧习不要也罢。
而除去燃放鞭炮之外,表达喜庆、烘托年味儿还有很多方式。比如,贴春联、拜年、去天后宫、走亲戚、赶大集、逛庙会……每年我们都可以列出长长的“菜单”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带孩子去逛美术馆、博物馆,更多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
4
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对于“年味儿变淡”的担忧与鞭炮关系并不大。
年味儿为什么会变淡?其一,以往物质贫乏,要靠过年改善生活,现在吃穿不愁,也就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其二,现在生活节奏快,天天忙碌,好容易休息一下,也就不愿意“忙年”,自然不如以前热闹。其三,现在娱乐方式多了,不像以往全家一起看春晚、看戏,再加上人人都抱着自己的手机,头都懒得抬。兴趣一分散,记忆也就凌乱了。
这些也只是表象。年味儿的变淡,根本上还是因为社会正在转型。过去,人们所处的是农业文明、熟人社会,挨家挨户拜年等习惯,正是为了维系这样的社会伦理。可是在现代都市,农业文明已经转变为工业文明,甚至进入互联网时代。青岛是个移民城市,随着旧城改造和大片新社区的建成,以往的邻里关系消失殆尽,基本上已经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
所以,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春节所生存的土壤已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人们已经是在靠习惯和记忆过年。在岁月的磨洗之下,习惯和记忆怎么可能不越来越淡呢?
这样讲,绝不是说春节已经失去价值,而是探讨应该如何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把年味儿找回来,让春节更有意义。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几千年历史已经让春节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儒家文化中“孝道”与“和”等,在春节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并没有随社会变迁而改变。而发掘这些文化,也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其次,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另外,也要改变过于功利的价值观,把以往有意无意疏远的亲友重新找回来,过年的时候也不至于太冷清。
所以,年味儿在根本上是人情味儿、是文化,而与鞭炮无关。只要过年的人做到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弟和睦,年就会过得顺心。只有过年的人能留住浓浓的人情味儿,年味儿才能不寡淡。
更安静、更低碳、更文明,是我们每一个青岛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迫切要求。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