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痛失一位院士!青大教授张嗣瀛去世 享年95岁

2019-10-11 07:32 来源:青岛日报

  国失栋梁!

  张嗣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4日在青岛逝世,享年95岁。

  张嗣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0日上午在市殡仪馆举行。

  10月10日上午,阴雨绵绵。

  市殡仪馆追瞻厅前的小广场上,无尽的哀思萦绕在每个角落。

  百余吊唁者肃立雨中,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嗣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吊唁人员默哀、瞻仰遗容。在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低沉的哀乐声中,张嗣瀛同志的生前友好、同事、学生手捧白菊,依次进入追瞻厅,一一向老院士做最后的告别。

  出生于1925年的张嗣瀛,是和钱学森同一时代的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国内首批研究者,他成功解决了国产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脱靶问题,为祖国的科学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张嗣瀛生前照片。图片来源:青岛大学

  1999年,74岁高龄的张嗣瀛受聘于青岛大学。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五年时间,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在青大诞生。93岁时,他将青大系统科学学科带成一级学科博士点。他带领的青大“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在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爱国、报国,始终是涌动在他生命中的血液。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是他一生忘我工作的写照。

  留学苏联把两年当四年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派出一大批优秀学者赴苏联学习建设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张嗣瀛就是留苏学生之一。迈出国门的他深知,自己身后是祖国热切的眼神。

  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张嗣瀛主研运动稳定性理论,指导老师是李雅普诺夫的传承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切塔耶夫。张嗣瀛生前曾回忆说:“我只有两年时间,每次学校组织留学人员去伏尔加河、列宁格勒等地参观旅游,我都不去。我们宿舍每层都有一间小俱乐部,每周都有舞会,我也从不参加。我没有寒暑假,我要把这两年当在国内的四年用。”正是用这种忘我的精神,张嗣瀛出色完成了两年的留学学业。期间,他在苏联科学院的应用数学力学学报《自动学与运动学》上先后发表三篇论文,他在课题研究上的优异表现获得导师高度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张嗣瀛(左二)生前照片。图片来源:青岛大学

  在莫斯科期间,有一件事让张嗣瀛一生不能忘怀。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到莫斯科大学接见在苏留学人员和学生,张嗣瀛和同学们一早就去了大礼堂,受到了毛主席接见,并亲耳聆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演讲。张嗣瀛曾说:“那是让我热血奔涌一辈子的经历,我铭记于心,终生难忘。”

  成功解决反坦克导弹脱靶问题

  1959年从苏联回国后,张嗣瀛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在自动控制学科上颇有建树。1974年,张嗣瀛开始参与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研制工作,成功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实现在国家靶场3000米距离正式坦克打靶中十发九中,“红箭—73”正式定型生产。1978年,他获全国科学大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奖。

  在自动控制学科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使张嗣瀛停下开拓进取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以对科学发展的洞察与远见,提出复杂性科学并开展研究,张嗣瀛参与了这一方向的研究。

  所谓复杂性科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整体的观点,多学科交叉展开深入研究的新兴科学。198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其视为21世纪一门重要的新兴科学。张嗣瀛在国内最先倡导稳定性、微分对策、最优控制、复杂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均有新发现和新成果,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张嗣瀛生前照片。图片来源:青岛大学

  1987年,张嗣瀛执笔出版的《微分对策》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1986年,他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并任主编,如今该学报已是国内四个自动控制方面的学报之一;1989年,他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该年会已发展成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学会一个子系统,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一千余人参加。

  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岁月,张嗣瀛为祖国的科学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他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潜心育人带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这是张嗣瀛坚持一生的治学态度。

  1999年金秋十月,古稀之年的他踏进青大校园,他对前来迎接的校领导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我要为青大干点事。”

  来校不到两个月,张嗣瀛就筹备成立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此后他着手主持申报“系统理论”硕士点及博士点,并获批准。他主持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学术梯队。2004年他创办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学报并任主编,该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入编为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短短五年时间,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在青大诞生了——这就是被青大人称颂的张嗣瀛院士“五年五个一”贡献。

  2012年,青大“系统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功获批,并在全国高校系统科学学科排名评估中位居第四。此后,以自动化学院为主的青大“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8年,青大“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

  在青大师生眼中,张嗣瀛是公认的教书育人的典范,诲人不倦的大师。他将一生的科研经验无保留地与师生们交流,经常通过座谈讨论和个别指导的形式,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科研志向、科研方法等问题。“张院士是我们团队的灵魂人物,是指引团队前进的旗帜,也是我们科研与育人的榜样。”青大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说。2018年,以张嗣瀛为首的“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成功入选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张嗣瀛生前照片。图片来源:青岛大学

  张嗣瀛还格外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2013年,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他,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设立研究生“张嗣瀛奖学金”。他培育出的一批研究生中,有的挑起了国内某些科技领域的重任,有的成为科教界的中坚,不少人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和带头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倾,不为名所累,不为位所争。”这是张嗣瀛生前经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

  今年,我们已痛失27位院士。

  其中,有15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 ↓↓↓

  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享年93岁

  1月19日,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魁,享年88岁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金国章,享年92岁

  2月22日,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享年93岁

  3月7日,全国名中医沈自尹,享年91岁

  6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汤定元,享年99岁

  6月17日,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孔祥复,享年77岁

  7月28日,原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李济生,享年77岁

  8月1日,著名化学家查全性,享年94岁

  8月6日,著名化学家卓仁禧,享年88岁

  8月12日,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享年89岁

  8月26日,湿法冶金学家陈家镛,享年97岁

  8月27日,著名物理学家章综,享年90岁

  8月31日,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王补宣,享年97岁

  10月4日,自动控制专家张嗣瀛,享年95岁

  有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逝世,他们分别是 ↓↓↓

  1月1日,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享年91岁

  1月8日,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享年59岁

  2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阮雪榆,享年86岁

  2月22日,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孙伟,享年84岁

  5月11日,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容柏生,享年89岁

  5月28日,著名材料科学家李恒德,享年98岁

  6月14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享年60岁

  6月29日,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享年83岁

  9月5日,化学纤维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季国标,享年87岁

  9月10日,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享年96岁

  10月1日,著名河流泥沙科学专家韩其为,享年86岁

  10月3日,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科创始人胡亚美,享年96岁

  无数网友刷屏致敬,话题#今年我们已痛失26位院士#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铭记,致敬!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