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 解放思想的时刻到了!

2019-10-10 09:08 来源:回澜听涛

  低调本分的山东,这两年,频上全国人民朋友圈的热点。山东上个热点不稀奇,但这次热点却烤的山东人心惶惶。

  这个人口一亿多,全国第三大经济省份,从省委书记到基层公务员,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我思想革命,每个人都在反思不足,都在解放思想,从国家战略到产业结构、从思想意识到官场文化、从地理优势到制度难题等等等,全国人民一起帮着开药方,上下也用学赶超的实际行动来寻求凤凰涅槃。

  力度大,口号响,人心齐,相信必有所为,只是有些事情急不得。落后不是一天的事,赶超也不是两天能完成。

  作为一个地道山东人,这个国庆当涛君回到老家时,发现自上的反思已经初见成效,而最关键的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解放却成了这场思想解放最难啃的骨头。

  宏观经济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微观经济的一点点改变,而微观经济的活力最终来源每个山东人的心头上。

  山东老乡孙武也曾说“上下同欲者胜”,如今上面一直在行动,而作为普通的山东老百姓,也到了该解放思想的时刻了,毕竟“风雨同舟者才会兴”。

  聊正片之前,我们闲聊一个令很多山东人好奇的问题。

  山东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大地,齐在前,鲁在后。论地盘,齐大鲁小;论经济,齐强鲁弱;论战斗力,齐,春秋五霸之首,鲁,实力不济经常挨打。

  那为何山东现在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民间说法各异,至今为此,关于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有以下的考量和说法。

  首先,鲁国是王族正统,齐国是封疆大吏!

  鲁国的创始人是周公,是周公旦的儿子,是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是皇亲国戚,代表的是周皇室正统;齐国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但只是外姓封疆大吏,所以在礼法地位上鲁高于齐。

  其次,周礼尽在鲁!

  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因是皇亲国戚,鲁国保留了更多了“周礼”,时人称“周礼尽在鲁”。我们说齐鲁大地是“礼仪之邦”,实际上讲的就是鲁国,这里没齐国什么事情。

  最后,儒家孔孟都在鲁国!

  孔孟作为中国道统文明中最顶级的两个圣人,都出生于鲁国。孔子出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孟子出生于鲁国的附属国邹国。

  其实以上说法,只是后人的马后炮,如果现在简称“齐”,用相似的论证方法也成立。而在历史中,中原王朝的对山东的称呼也是一会儿“齐”,一会儿“鲁”的,到了民国时期,例如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巨野县志》中,当时的中央文件对山东的称呼还是“齐”。

  称齐称鲁不重要,就如同人有大名和小名,齐鲁文化本质上是一家,来源于东夷文化。

  一听“东夷”,估计很多人先想到的是日本和朝鲜。其实古今对“东夷”的认定是不同的。在称呼上,秦汉以后“东夷”才开始多指居住于中国以东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

  先秦的东夷,指的是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各部落与方国,而山东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始祖、东夷领袖太昊、黄帝、蚩尤和尧舜的故乡,历史上就有仓颉山东寿光创造文字的记载,所以东夷人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其后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达到繁荣的顶峰,随后的岳石文化进入早期青铜时代,与中原文明的碰撞接触开始加强。至周公东征,齐、鲁分封,东夷文化在本土作为主体文化逐渐与齐鲁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

  东夷地区也是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最早形成的地方。所谓夏代、商代、周代的用玉制度、用鼎制度都源自东夷,并由此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孔孟只是顺应文脉,是集大成者而已。

  明白了源头,我们才明白自己是谁,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受谁的影响,又将去如何改变。

  有人戏言“全世界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到你自己的口袋里面来;二是把你脑子里面的思想放到别人的脑子里面去;

  要说这两件世上最难的事,谁最会解决?当然要属于齐和鲁。齐鲁文化博大精深,要是简单总结一下无非“钱与思想”。

  齐:把你的钱放到我的口袋里。

  怎么放,当然是靠做生意获得。要说做生意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首屈一指,这种能力的形成,既与齐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

  齐风好功名、善言辞、尚变革的传统与齐国创始人姜子牙有很大关系,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等记载,吕尚被封为齐侯,在治国时利用山东半岛自然资源的优势,不仅对男人,而且还解放思想劝妇女参与经商。经商的行业主要是鱼、盐、漆、布、帛等。

  而且齐国非常注重招商引资和货币的使用。齐桓公时,为鼓励贸易,招徕外商,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齐国为外来商人提供宾旅和货栈交易的场所。对外商货车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厮养人。

  这样“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管仲为使外来商人到临淄经商,大搞旅邸设施,甚至在临淄设“女闾三百”,以招徕商人。

  再对比如今的招商和引才优惠力度,我们还是要向前辈们多学习。

  鲁:把我的思想放到你的脑袋里。

  分工与比较优势,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古人也懂这个理,既然齐生意做的好,那鲁就发挥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研究周礼,做学问,搞思想工作,所以鲁人好道义,重文章,因此出了很多道德圣贤和文章圣手。孔子、孟子、颜回,讲的都是儒家伦理道德,而这种伦理思想深深影响了山东人。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就是靠“名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所谓“名教”就是名人的名言名句,中国人相信名人名言的力量。作为文化中的最大名人,孔圣人的话当然一定要听,所以当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时,山东人就热衷于仕途;孔子说“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所以山东人瞧不起商人;孔子信奉“中庸之道”,所以山东人墨守成规…… ,当然你换个角度,这一切又都是好的。

  就连现在山东的经济结构也能和上面的思想挂上关联,鲁商讲究“履信尚义兴商润民”的使命感,所以山东国企多,重工业多,农业发达;孔子说要中庸,所以山东没有特别出头的龙头城市,省内16市发展均衡,号称“群象”经济。

  齐人的商业头脑与鲁人的道德模范,构成了山东人性格的一体两面。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说正题了,以下文字可能会引起一起情感上的不适,请小心阅读。

  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象地点评了环境、人、文化三者之间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齐鲁文化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山东老百姓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道德品性、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等等等。

  文化有精华就会有糟粕,比如涛君出生地离圣人孔孟故里不远,老家的老规矩可真叫一个多,比如过年时给长辈磕头是尊重长辈的好礼节是精华,而年轻人结婚时逼着外地媳妇下跪就是糟粕了,以至于很多人外地姑娘不敢嫁当地小伙。

  同样,官本位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就是糟粕,老百姓“重官轻商”的思想也是糟粕。

  都知道山东人爱当官爱考公务员,要是看数据的话,也确实如此,纵观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籍贯分布数据,山东那是稳居第一。再看这几年各省公务员报考数据,山东报名人数又排名第一,本省竞争惨烈,甚至要跑到全国各地去考。

  国庆回家,涛君的一帮初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家乡的那一批,现在基本上都在父母和亲友的不断督促下,历经多年,大部分考上了公务员,有些还考去了外省,比如河南、新疆等地。

  而爱考公务员这事,山东的父母可是真出了大力气的。山东父母很有责任感,对孩子那叫一个真爱,但是这种爱受“重官轻商”思想的束缚,就会变成阻碍孩子职业选择和经济发展的枷锁。一窝蜂的逼迫孩子去当公务员,除了当公务员其他的都是不当职业,是很多山东父母的认知。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的人才在哪里,活力和未来就在哪里。当山东的父母逼着孩子去当公务员时,必然造成从商人员的减少。而扭转这种局面,不光需要政府从上到下的努力,也需要每个父母思想的解放。

  知乎上有个话题,问:山东经济是否还有救?一位网友的回答获得了很高的点赞:“啥时候,山东的父母不逼着孩子考公务员了,不觉得除了公务员以外,其他工作都不是正经工作时,那时候山东经济差不多就有救了。”

  思想保守,也是山东百姓的一大性格特色。这尤其体现在找工作上,他们对私企不敢兴趣,而考公务员难度系数大,那就退而求其次,托关系找门路也要进入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

  在一些山东百姓眼里,除了没有什么学历和关系的才会选择进入私企,只要有点学历,有一定关系的,一般很少去私企上班。

  如果确实进不去事业单位或者是学校和医院,那就只能先找个事情干,可以干个临时工,哪怕给钱很少也愿意,以时间换空间,继续慢慢考或者等有时间有关系再进去。

  国庆期间涛君和自己的一位发小吃饭,这位发小考了好几年的正式编制的老师都没能考上。聊着聊着就落泪了,其实涛君理解她的压力,她喜爱美术,大学时也学的这个专业,可是经不住父母的思想教导,毕业后回了家乡,守在父母身边,父母就想让她考个正式老师,可是每个人所善长的能力不同,这几年她一直没能如愿,而她的父母对她又是十分严格,各种唠叨、训斥、鼓励相结合,一直要逼着她实现这所谓的“稳定工作”。

  山东孩子考试能力强,这是公认的,无论什么考试,有山东人的地方,前几名你就不要指望了,而且训练有素,好像都经过专业训练出来似的。

  按理说孩子们考试能力强,学习好,素质高,在二十一世纪,对于山东来说是一种人才上的优势,可是很多山东父母让孩子考个好大学,不是为了经济发展,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压根就不是为了以后让孩子去从商。

  这种思想上的差异,极大的浪费了山东省的人才优势,目前一部分人才在流失,而高端人才又引不进来,更危险的是留下的人才被逼着追求清闲稳定工作,不能发展所长。不打破这种思想上的认知,人才优势就难以发挥。

  有时候跟山东同学聚会,他们很少聊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喜欢聊政治方面,谁谁当了什么官,谁谁有关系,谁谁……,所聊即所思,所思就是他的关注点在那里。一个天天聊上层建筑的省份,经济方面怎么会有前途。

  除了敢喝酒,敢生敢超生也是山东百姓的一大特色。要说放开二娃,谁最开心,山东父母乐开了花。

  山东作为“二胎大省”受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在2012年和2013年,山东出生人口保持在110多万的水平。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当年山东出生人口达到了139.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8.5万人。2017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当年山东出生人口约177万,人口出生率1.78%,两项数据都是全国最高的!

  比这更高的是新的“三孩”趋势,涛君国庆在家会友,母亲也回趟老家见了亲戚,一天晚上语种心肠的对涛君说:现在一些亲戚们都开始要第三个孩子了,你看看自己也抓抓紧,听的涛君是心颤,连忙给老母亲做起思想工作,可不能受这种思想影响。

  而这种敢生超生的思想,一方面来源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地理位置。山东地处南上北下的必经之路上,有丘陵,多平原,无险可守,因此历史上中国一逢乱世,山东人都是被祸害最深的。如果计算战乱死亡人口,山东绝对是中国所有地区最高的之一!这种苦难让山东人骨子里有浓浓的危机意识,一旦乱世过去,人们就拼命生娃。

  另一方面来源于山东小孩不金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能吃饱喝足就行。而且山东小孩长大后,一般就要自力更生,自己打拼,家里一般帮不上多大忙,更不可能给你买房买车。

  这种思想带来的后果就是父母不停的催促你要孩子,工作学习事业都不重要,孩子是最重要的。

  涛君的一位朋友曾经向我哭诉,他从农村一路考学奋斗上来在城里安家落户,前几年也因为父母催着要孩子和家里发生了一些矛盾,最后他的母亲说:“早知道这样,就不应该让你考大学,你看看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家孩子都一大堆了,这才叫幸福生活。”以至于这位朋友伤心了好一阵子,突然感觉自己这么多年考学奋斗的价值消失了。

  生了男孩想要女孩,生了女孩想要男孩,非要弄个儿女双全不可,至于怎么高质量的养活孩子,那不属于重点。甚至一些父母逼着女人少工作,专心在家多生孩子,什么工作事业在生孩子面前统统放下。

  总之,在山东,生小孩也是要看周围人的,身边的人都生,你不生就是思想古怪,更有可能被认为身体有问题生不出来!别人家都有两三个小孩,你家只有一个,你活该被周围人欺负!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首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首尾两句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被逼着选择走上往体制里钻、找稳定工作,被强迫着回家结婚生娃的山东人,自然很难选择走向创业、搞互联网、搞创新的道路。

  作为一个山东人,真心想让山东好。新一届山东领导正视问题,敢于揭短,敢于率领山东人民解放思想,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相信只要我们吸收齐鲁文化的精华,山东百姓齐心协力一起解放思想,大而美,富而强的新山东指日可待!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