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龄|刘美新:见证百年染料厂变迁

2019-09-29 21:27 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提到双桃精细化工,可能很多观众不太熟悉,不过说起它的前身青岛染料厂,那可是“老青岛”心中一段抹不掉的回忆。这个成立于1919年的老化工企业,曾创造了中国染料史上多个第一,它是我国第一家民族染料厂,也是国内首个成功研发彩色电影成色剂的企业。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个“蜗居”在老城区的化工厂,也搬迁到了新的地方,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今年70岁的刘美新,既经历了这家企业的兴衰过往,也见证了它的涅槃重生。今天的《我与共和国同龄》,让我们倾听刘美新的故事。

  1970年的初夏,刚满21岁的刘美新,接到通知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青岛染料厂工作。对于之前一直处于待业状态的她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刘美新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老三,当时弟弟、妹妹还在上学。父亲在采石场工作,工资少,劳动量大。为了补贴家用,刘美新从小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而在染料厂,第一个月学徒就能拿到21块钱工资,刘美新别提多高兴了。

  刘美新被分配到的工厂设备处,主要负责各大染房设备的维护,共有十七八个工种,而她每天的工作是制模。

  尘土飞扬是当时她工作环境的常态,用刘美新的话说,每天一上班就是灰头土脸。虽然活又脏又累,可每当看到大家穿着颜色亮丽的衣服走在街上,刘美新的心里总是特别骄傲。

  1974年,刘美新结了婚;第二年,女儿降生了。不光生活越来越甜蜜,日子也越过越好。

  当时刘美新每个月工资加奖金将近一百块钱,在四邻八舍里工资数得着得高,而她家也是全楼最早置办上电视的。每天电视一开,小屋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

  不光生活有了新变化,刘美新的工作环境也改善不少。在她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厂里就逐步实现机械化,设备从丹麦、德国、瑞士、意大利进口,投料、生产一键完成。

  1999年,改制后的青岛染料厂更名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而此时刘美新,也迎来了她退休的生活。

  退休之后,刘美新依然挂念着自己打拼了近半辈子的工厂。2015年12月1号,伴随着最后染料车间最后一批产品包装出厂,机器轰鸣的宜昌路31号安静了下来,这个百年老厂从此结束了在市区的“蜗居”生活,搬迁至平度新河。虽然大家心里有不舍,可更多的是对工厂“涅槃重生”的期待。

  从几十块钱的工资,到几千块钱的退休金,从手搬肩扛到全机械化操作,五十年时间里,刘美新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健康康,继续见证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