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经济”“粉丝经济”背后的就业民生账

2019-08-31 10:33 来源:光明日报

  目前,我国有9亿劳动力大军,今年应届高校和中职毕业生有1300多万人,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有1500万人左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始终不减。就业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住房上学。近日,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拉面经济”、“粉丝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出现在了执法检查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环节。新业态带来什么就业新机遇,又带来哪些新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是如何献计支招,保障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拉面经济”:解决“双难”老麻烦的案例启示

  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是困扰招工就业领域多年的老问题了。而遍布各大城市街头巷尾的兰州拉面馆,或许能为解决这一老麻烦提供有益借鉴。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性优化调整的阵痛凸显,“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上升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18年,技能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2%,技工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另一方面,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和转岗矛盾突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行业低端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劳动者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涉及企业职工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低端岗位市场用工条件与劳动者期望值不符,难以满足劳动者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吸引力不够,导致“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并存。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不到2亿,2.88亿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超过70%,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30%左右,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左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恒表示,职业教育和培训尚未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是影响国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制造强国进程中的顽症。

  这样的顽症,小小一碗拉面如何推动解决?在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组赴甘肃执法检查时,甘肃将“兰州拉面经济”与精准脱贫融合的做法给检查组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免费培训学员、奖励补贴企业、推动贫困人口就业的模式,甘肃逐步走出了一条借助兰州拉面脱贫的路子。据了解,目前在中国3000多个城市,共有5万多家兰州拉面馆,带动60万人就业。如今甘肃每年培训10万名拉面从业人员,不断助推兰州拉面扩展市场。

  对此,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突出矛盾,须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支持地方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建立适应就业形势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特色培训。鼓励基层政府整合市场需求和培训资源,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培训,改进提高培训水平和效率。

  “粉丝经济”:凸显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新问题

  淘宝平台上1000多万家店铺,奔走城市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活跃在各个短视频平台的网络主播……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兼职等新就业模式日渐增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日益壮大。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到2020年分享经济从业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

  新业态、新职业的出现,往往带来新机遇,也会带来新问题,需要积极研究,认真应对。当很多人对架构在明星、偶像等被关注者和粉丝关系之上进行经营性创收的“粉丝经济”还很陌生的时候,这个名词已经被写进了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报告指出,目前针对“粉丝经济”这样的灵活就业统计监测存在盲区,相关数据还不掌握。从执法检查看,由于适应新业态能力不足,有的对新就业形态规范不当,导致就业活力和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报告进一步指出,新业态在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稳定性不足、灵活用工政策滞后等新问题。通过直播、短视频、社交软件等进行商业活动人员、网约车司机等是否属于现行法律调整范围尚无明确界定,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相应的就业管理服务、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还有很大完善空间。

  与此同时,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替代部分劳动特别是简单重复劳动,使得短期内就业岗位减少。科技进步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从而带动新的生产和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5G将促进物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VR等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扩大就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针对这些新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加快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探索把新业态下用工关系纳入劳动关系范围统筹考虑,适时健全完善现有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对平台经济中就业者劳动关系的确立、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等内容。研究制定适用灵活用工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就业管理服务、用工制度、社保政策等方面多渠道支持新就业形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提高新就业形态群体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类新业态行业工会,做好新业态就业群体的维权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记者刘华东)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