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于事无补》,引发中美两国政策圈的广泛关注。该信由五位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和前政府官员发起,95位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学者、前官员、商界领袖以及知名政治学家等联署,因而又被称为“百人信”。
这封公开信对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现实表达了担忧,对美国政府当前实行的对华政策提出质疑,并就美国对华政策提出了七点意见。
史文发布会照片。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权义图
7月9日上午,在第八届世界和平论坛期间,这封公开信的发起人之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就这封公开信和当前中美关系等问题举行了发布会。
史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封公开信所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而是一种更加广泛存在于美国两党和其他政策区域中的观点。
“中国国内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美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展开工作,让那些积极的观点的影响力变大,消极的观点影响力变小。反之亦然,美国国内的对华观点也多种多样,并没有一种商量好的一致观点。”史文对澎湃新闻说。
作为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史文是中国安全研究领域最具分量的美国著名专家,在中国国防和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及东亚国际关系领域极具影响力。
美国对华政策并非只有两种选择
史文与其他联署者在这封公开信中表示,他们不认为中国是美国经济上的敌人,也不相信在每个领域都面对国家安全威胁。美国将中国视为敌人并将其与全球经济脱钩的做法损害美国的国际角色和声誉,破坏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他们还指出,美国的反对不会阻止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试图减缓中国崛起的努力也将伤害美国自己。
“我们相信,这封公开信有这么多人联署明确表明,有些人所谓华盛顿各界对中国同仇敌忾的共识其实并不存在。”公开信在最后写道。
“这封公开信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召集各界大量的政要、有知识且有相关经验的人士,不仅仅是研究中国的专家,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敌对态度采取一个值得尊重的批评。”在7月9日的发布会上,史文介绍说道。
“有人批评这封信是要回到美国之前的对华政策,仿佛美国对华政策只有之前的那些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两种选择,这是错误的。”史文说,“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并不一定要在这两者中选择。”
史文指出,在过去的对华政策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之间,实际上是存在相当理性的中间区域,而这封信恰好说明了这样理性中间区域的存在。
“我们应该摆脱那种想法,即世界上有两个不同的体制在竞争,或者两个大国在竞争,而且是一方赢另一方输的零和游戏。如果我们陷入这种状况,那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坏事。”史文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而我最大的担忧是,特朗普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国必须要与中国合作的事实。中国方面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史文进一步说。
还有人希望加入签名、也有人有顾虑而没签
谈及这份联名信的出炉过程,史文介绍说,实际上他和其他的几位同仁早就希望发表这样的一封公开信的了,尤其是在中美双方关系不断走下坡路时,他们希望尽早刊发。这封公开信直到现在才刊发,史文说,写好这样一封信需要时间,而且这封信内容还需要很多人参与,联名签署的人也需要时间来评价信中内容。
据史文透露,除了发起和联署的100人之外,还有其他人也希望签这封信,但有一些没有签。这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同意信中观点,一些是因为所在机构不允许,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没有签署联名信的习惯。
正如公开信开篇所介绍的那样,联署者是“学术界、外交政策界、军界和商界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来自美国,其中许多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在关注亚洲地区”。
除了史文之外,发起这封公开信的另外四位中国问题专家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和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
史文对澎湃新闻表示:“这封信的对象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而是更加广泛。目的不是批评政府本身,而是希望尽量纠正这样一种广泛存在的观点,他存在于美国两党和其他政策区域之中。”
中国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研究中心原主任姚云竹9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纵观百人名单,尽管都不在政府内,但他们既有民主党也有共和党,学界和智库一样一半,在政府中任过职的和学者差不多一样一半,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史文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150人在这封公开信上签名。姚云竹认为,随着签名人数的增加,联署者的成分还会越来越多元。
主张复杂地、全方位地定义中美关系
谈及这封公开信的影响,姚云竹认为,公开信的发起者和联署者都不是政府内部的,不会对本届政府有什么影响。但是,美国的决策机制和影响决策的渠道是非常多元多样的。
“公开信至少表明,把美国政策调整为以中国为敌并没有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她告诉记者。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美国现在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共识是非常有限的,是可能的人群中非常有限的共识。”姚云竹说,“(但是,)对华政策的决策权不在这些人手中,而在政府的决策部门中的那一小部分人,只要他们有共识就可以调整对华政策,但是他们决定了之后,对华政策怎么去执行会有很多的变量存在。”
史文在发布会上也坦言,他并不清楚这封信能有多大的影响,但是他希望这封信的刊发能够让美国一些支持极端政策人重新思考一下,他也希望让大家发现其实美国的政策并不是这么的极端,相关政策对于中国的极端性描述并不准确。
“他们只是不同意现在的特朗普的政策,他们反对以中国为敌的对华政策,”姚云竹评价说,公开信的七条内容并不具体,只是体现了一定的思路,与既往政府的政策有连贯性,但他们也不一定是主张既往的对华政策。
“他们主张的是更多的连续性,比较复杂地、全方位地定义中美关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更加成熟的群体。”姚云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