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进入中车四方,李文龙一年365天中有360天都处于工作状态。从200公里动车组到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李文龙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高铁的发展,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核心技能专家——
“钳工”李文龙:把零件“组装”成动车
记者见到李文龙时,他正在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的生产线上忙碌着。李文龙话不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点冷”。但是,当他走在车间里被同事们叫住解决难题的时候,李文龙会变得很热情。他会迅速来到需要他帮忙的地点,在动手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后,又会很认真地告诉同事,解决这个问题的心得和要领。
对于拥有的“山东省首席技师”“公司核心技能专家”等称号,李文龙说,最好不要这样称呼他,他还是愿意用“中车四方总装分厂动车组生产线内装工序钳工”来称呼自己。“我的工作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动车组的各个零件,组装成一列完整的动车组。”
▲李文龙在安装列车遮阳帘。贾臻摄
“我从进入公司以来,就一直在钳工这个工种上工作,首席技师和核心技能专家只是对我钳工这个本职工作的认可。”李文龙说。
跟李文龙走在一起,记者需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他说,这是他进入公司后养成的习惯。从2007年进入中车四方,李文龙跟随着公司的发展脚步,“奔跑”在中国高铁制造的最前沿。从200公里“和谐号”到380公里“复兴号”,再到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李文龙都参与其中,“中国的高铁事业在飞速发展,个人要是不‘奔跑’,就赶不上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速度,就要被淘汰。”
李文龙“奔跑”时的付出和汗水,几乎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进入公司12年,一年365天,他有360天都处在工作状态;公司组织优秀员工外出旅游,李文龙总是以“手头忙”拒绝;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攻坚时期,他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因为不休假,李文龙的母亲12年来每次想念儿子,只能坐车从沂蒙山区赶到青岛,看看儿子再回老家;婚后,李文龙没有时间和妻子度蜜月,就连妻子要他陪着去趟离家不到10公里的游乐园的要求,他都还没有兑现。
▲李文龙在总装车间工作。
总装车间里,一列列等待“出发”的动车组,就是李文龙的工作场地。一列列动车组大大小小的部件和结构,就像一幅清晰的地图嵌在他的脑海里。在李文龙看来,高品质、高标准、高要求是高铁行业的准则,必须以零缺陷、零瑕疵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以苛刻的要求来完成每一个配件、每一道工序,把产品打造成精品。李文龙的活儿“精”到什么程度?负责检修的师傅说,有些组装工序虽然没有留名字,但是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出自李文龙之手,“每个零件、每道工序都是会说话的,精度高了后,也会自带操作人的痕迹。”
为保证产品质量,李文龙还练就了多项绝招绝技。高速动车组的客室玻璃和司机室挡风玻璃,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异物击打会造成损伤划痕,并会在损伤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再继续运行就会有破碎的风险。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忍痛将价值20多万元一块的玻璃换掉。李文龙分析研究后,练就了修复玻璃的绝招,既节约了成本,又避免了因为动车组检修浪费时间。车辆的内装会因震动发生异响,影响乘坐舒适性,李文龙就摸索着改进安装工艺,有效解决了车辆异响问题。12年来,类似的攻关李文龙完成了30多项,发明制作了多套“神器”,解决了施工难题,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今年只有31岁的李文龙,除了致力于攻关改善与创新,还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他的培训、培养下,有3人成长为高级技师,5人成长为技师,2人获公司技能专家称号。他们共计完成各项攻关课题22项,解决现场棘手技术难题130余项,绝招、绝技认定25项,其中18项绝招、绝技、先进操作法在公司各工序中推广应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