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市立医院东院泌尿外科中心举行。泌尿外科中心团队的12位医护人员在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申请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7岁。
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管军表示,市立医院在过去百年历程中,不断涌现出名医名家,也传承了悬壶济世的仁心大爱。“泌尿外科中心集体签下捐献器官申请书,是想通过自身行动唤醒民众转变观念,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器官捐献事业,为病人解除痛苦,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市立医院泌尿外科中心12名医护人员集体签订志愿身后捐献器官申请书。赵波摄
医者心声: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捐献的意义
刚刚走下手术台的市立医院院长助理、泌尿外科中心主任侯四川带头填写了申请表。介绍发起此项活动的初衷时,他说:“去年,四岁女孩‘小九月’捐献器官挽救了五个家庭的事迹感动了青岛。目前,移植所用器官的唯一来源是公民死亡后的器官捐献,供需的严重失衡让很多器官衰竭病人在苦苦等待中遗憾离世。作为医者,我和同事们有共同的认知,如果我们去世后,器官还能在别人身上发挥作用,挽救更多生命,让生命延续,这是医者的荣幸。”
泌尿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发林坦言:“我国的传统观念使很多人感情上还无法接受器官捐献,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的人,因此从去年年底我们就开始酝酿集体签订志愿身后捐献器官申请书的事情,团队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支持。”孙发林的妻子李淑娟也在活动现场,她说:“一开始我也有顾虑,但没想到家里90岁高龄的母亲很支持,现在我也想通了,而且也在考虑签订申请书。”
去年8月刚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朱亚南将这次活动作为自己28岁生日的礼物,朱亚南说,父母和姐姐都非常支持她的选择。“因为从事医疗工作,就更理解生命的意义。平日护理的一些肾衰竭患者依靠透析度日,如果有合适的肾源能够移植,他们的生命将完全不一样。”
当天下午签下捐献申请表的12位医护人员,有的刚下手术台,有的在值班间歇,还有的从家里赶来,他们平静的样子就像在日常工作中一样,签完申请表后立即奔赴各自的岗位。
医院现实:有望获得肾源的患者仅占1/30
“器官移植工作的瓶颈是器官来源的缺乏。”孙发林告诉记者,市立医院从去年年底开展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已完成3例器官捐献手术。“并不是每位死者都可以实现器官捐献,器官要适用,首先捐献者年龄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65岁,不然器官功能得不到保障。此外,患有恶性肿瘤的、器官受感染的也不符合要求,有时候器官功能尚可,但没有充足的手术时间也影响捐献,在种种限制条件下,每死亡万人,只有两到三人适合捐献器官。”孙发林说。
“就像汽车报废,迈向汽车坟墓之前,如果变速箱或者发动机还有用,就拆下来用到别的车上,剩下的压成钢铁回炉应用。逝者已逝,让有用的器官留在人间继续做贡献,本身就是社会价值和大爱的体现。”
对于尿毒症病人来说,血液透析代替不了肾脏,所以,肾脏移植成为挽救他们的最佳方式。然而,合适的肾源却很难得到。“30个排队等待的病人中只有1个能得到合适的肾源。”孙发林说。尽管肾脏移植手术也不是完美解决方案,但和血液透析相比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移植成功后,患者长期存活率可达90%,以前病人做不起移植,现在相关项目已纳入医保,普通患者也负担得起费用。”孙发林说。
截至今年4月初,青岛市累计实现器官捐献700例,角膜捐献1127例,遗体捐献852例。
市立医院护士姜蕾的生命馈赠
2018年11月28日5时12分,年仅42岁的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姜蕾告别了这个世界,而她身体的一部分,却鲜活地存在于新的生命之中。
姜蕾在得知自己患上不可治愈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那一刻,就坚定地表达了捐献意愿。在她的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在医院的移植监护病房,幸运的病人接受了她生命的馈赠,获得新生。
姜蕾
姜蕾是在5时12分离开这个世界的,而5·12是“国际护士节”。同事们说,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和人间告别,姜蕾一定对她的工作和岗位有太多的深情和不舍。
自2018年下半年起,市立医院泌尿外科中心联合其他科室着手开展了器官捐献工作,医院成立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器官捐献评定专家组,组建了由潜在捐献者科室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器官捐献信息组,并建立了以“大爱无疆”为名的微信群,一旦发现潜在捐献者,第一时间通知医院的器官捐献评定专家组,明确核实潜在捐献者适合捐献后,迅速联系青岛市红十字会的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处理器官捐献事宜。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市立医院完成了两例公民死亡后的器官捐献。市立医院89岁离休干部王俊生和80岁退休职工高凤娟也都签约,将在身后捐献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