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岛曾是青岛众多山头中的山名,最早出现于明代。而当这个地方称为青岛人早期的村落时,小鲍岛就成了村庄的名称了。“小鲍岛村”在黄台路一带。
清朝时期没修小港码头,海比现在大,胶州湾一直延伸到青海路、普集路附近。小鲍岛是这一带靠近海的一个渔村。小鲍岛村的遗址,在贮水山南,大约位于今黄台路、热河路、大连路、益都路、辽宁路、乐陵路之间。大港建港以前,今天的普集路一带是海滩,相传小鲍岛村是一个半渔、半农的村庄。它的东边是杨家村,北边是扫帚滩,西边是大鲍岛。清代,小鲍岛村属即墨县仁化乡文烽社,1891年清廷在青岛设防,总兵章高元曾在小鲍岛村东南处修建了一座军火库。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胶澳租借地”划分为青岛和李村两个行政区,又将青岛区划分为9个小区,小鲍岛便成了其中一个小区的名称。1901年5月,德国当局将小鲍岛村强行拆迁,村民大多迁往台东镇和大鲍岛市街,德人又在这里修筑了一条马路,名为“小鲍岛街”,这条路便是今之“黄台路”。1910年,将当时的青岛行政区划分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二区二镇格局,这个大鲍岛的境域,南起今德县路、保定路,北至今泰山路,于是小鲍岛便成为这个区的一个地名了。 1901年4月,胶济铁路通车胶县时,当时的大港火车站是始发站,因而带动了这一带的繁荣,德国人在车站以东修建了海莺街(今桓台路)、洋豹街(今陵县路)、涵闸街(今长山路)和锦豹街(今泰山路),形成了街市的雏形,人们便开始把这里称为“小鲍岛”。这个小鲍岛的含义既不是原来的小鲍岛村,也不是那条小鲍岛路,而是一个街市的地名。
“小鲍岛”的大规模辟建,是在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即1914年至1922年期间。1914年11月,日本击败德国侵占青岛后,在现在的辽宁路、黄台路一带建起了小鲍岛商业街,日本人为自己开发出来的第二个“日本人居住区”。那时,“小鲍岛”里的房屋、招牌都是日本式样的,改造前,“小鲍岛”里大部分的房子都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益都路建于日占时期,当时叫川畸町,早期是日商一条街,大连路当时是由涧水汇成的河沟,村北侧之贮水山,因设有防倭寇报警的烽火台,名为“烽台岭”,该山也是小鲍岛村民砍柴、拾草和放牧的山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小鲍岛一带属第二区警察署第三分驻所管辖,这时的益都路只有111户、335名居民,而桓台路仅有35户、85名居民。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第二区警署改为市北警察分局。自此,小鲍岛这个街区便一直隶属于市北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大港码头的繁荣,致使益都路、桓台路一带居民倍增,店铺林立,俨若闹市,小鲍岛的名声,也缘此而更加张扬。
小鲍岛的第一次区域功能变化始自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之后,许多小工商业户蜂拥进小鲍岛,工商业出现了小小的繁荣。大凡临街的房子,都办起了小零售商铺,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初期,各种商号林立,餐馆饭店应有尽有。据称,当时这里经营最多的,有五金店、油漆店、化工店、印刷社、照相馆、药铺、小人书摊、土产杂货店、丝绸庄、布店、印染店、小百货店、小商品摊、各类修理铺,以及各种风味小吃店。当时的小鲍岛,几乎可以说是中山路商业街的一种补充,成为青岛最早的廉价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当年逛奉天路(辽宁路)、益都路,也成了女人们的购物天堂。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鲍岛成了青岛人的服装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民间风味小吃街、儿童游乐园和一年一度远近闻名的元宵山会。2002根据《青岛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东起辽宁路、西至乐陵路、北起泰山路、南抵章丘路建科技街。2002年7月13日,在青岛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小鲍岛开始消失,2002年9月,随着挖掘机阵阵的轰鸣声,小鲍岛有着90年高龄的一座座老楼纷纷拆除,小鲍岛村已经正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