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委书记牵头,分管市领导、相关部门一把手参与的十五场攻势答辩,16日晚进行到了第五场——青岛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行动方案答辩。
科技创新将贯穿十五个攻势的自始至终,因此,此场答辩分量之重毋庸置疑。19点30分开始至23点52分结束,这次答辩席上除了分管市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还首次增加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分别是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充分印证了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度参与。
会场内依然热烈,“问”“答”越来越专业和精彩,涛君不再赘言。请快速跟随记者看看这场“决策者”的头脑风暴,能不能为困扰青岛发展十几二十年的问题,带来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建科技引领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岛动力足吗?
青岛的科研人才有40%在科教文卫机构工作,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海水养殖、机械、化工等传统领域;而深圳90%的科研人才工作在产业一线,研究领域也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
而且,青岛本土的创新成果,目前也没能充分转换成为发展动力。比如青岛科研实力较强的海水养殖产业,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大多都到南通、烟台等外地进行转化,培育起了一批外地大型养殖企业、做大做强了外地产业链,青岛本地反而一直没能发展起同等规模的企业和产业。
提到青岛的优势产业,除了近年来崛起的轨道交通产业,形成规模、形成集聚优势的依然是家电等传统行业,高成长的新兴产业难觅踪影。
过去十年,互联网下沉传统产业的“模式创新”风口,青岛几乎完整错过,本土发达的制造业,并没有在“风口”之上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出新动能,传统产业依旧传统,中国第一批独角兽企业中,没有青岛身影。
回顾青岛走过的路,成绩斐然,这已经在无数场合被无数次总结。但也不得不承认,从科研源头、人才培育引进、成果转化、资本支持科创等方方面面,青岛的动作都与发展的大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错位,错位错过的是上一轮发展机遇,是与标兵相比在研发实力、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上的全面落后。
就是因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的当下、在“硬核”科创正成为新风口的今天,青岛不能错过下一个十年。
无论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还是国内竞争的加剧,靠生产要素的堆积来实现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青岛要想强化在省内的“首位度”、做到“搞活在一座城”,让科研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动力,是必须要走也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所以,青岛要建设科技引领城。
科技引领城的内涵
在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答辩的节点,我们再对科技创新价值进行思考:科技创新引领就像城市的心脏,决定着城市的强大或衰竭。正是因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得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树立起了以创新为明显标识的城市形象。
青岛打造“北方的深圳”,怎样将科技引领与其他各个攻势很好地衔接起来,特别是同海洋攻势、“双招双引”、突破平度莱西、“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攻势协同作战,将创新链条完善起来,把“卡脖子”的问题解决掉,最终能实现科技对青岛这个城市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形成支撑和引领,涛君认为,这是青岛打造科技引领城的内涵之一。
青岛是长江以北地区第三个GDP过万亿的城市,具有浓厚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方面有25个大学、16家中科院研究机构,培育了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主体,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
就山东乃至中国北方区域来说,青岛在众多领域都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产业积淀和创新基础。因此青岛的科技引领,并不只是引领城市本身,更是引领区域发展,为区域的“硬核”科创破题开路。在青岛科技引领下,带动胶东半岛城市群间产业升级互动,形成协同发展,打造胶东半岛的“大湾区”。在涛君看来,这是青岛打造科技引领城的内涵之二。
怎么建设科技引领城:
平台思维、生态意识
平台思维是最有效的资源整合工具。
人才、科技、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法律、多层级资本市场……所有这些要素,都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机因子,每个因子背后其实都是一个链条,链条与链条之间耦合,形成了相互带动的生态环境,创新力,就是这个环境结出的果实。
青岛要建设科技引领城,必须要有这种生态意识。
技术是发展的、市场是变化的,因此科技引领城的建设也必须是灵活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是把每个涉及科技创新的发展因子,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多渠道、立体化的整合成为一个发展平台,让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在平台上方便地获取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的方向,再反馈到平台之上,成为平台上各类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导航。
此外,高成长、高潜力的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多,但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对于青岛来说,要建设科技引领城,就要明白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强势的是什么。
青岛科技引领城的“施工图”,一定是一张具体到行业细分领域的“细节图”,而不是贪大求全的“鸟瞰图”。在每一个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政府的科创母基金予以倾斜、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聚集、促成相关企业收购并购……多种渠道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在某个点上形成创新的合力,推动青岛能够在自己的优势产业之中,每年诞生几项可以引领全球的尖端技术。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的累积,青岛终将实现全球层面的科技引领,真正成为科技引领城。
科技引领城的建设目标
答辩现场给出“路线图”和“施工表”,涛君第一时间作出了梳理。
主要目标
到2022年,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显著优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全国领先,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科技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量达到400家,新增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科技服务人才500名,私募基金数量超过800只、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
5场攻坚战
全力打好资本助力、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产业培育、科技服务5场攻坚战,强力突破18项重点任务,使青岛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创新创业高地。
资本助力创新攻坚目标
到2022年,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规模显著提升,融资、信贷、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更加精准有效,私募基金数量超过 800只、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0亿元。
科技人才支撑攻坚目标
到2022年,坚持存量挖潜与增量提升并重,进一步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科技人才体系。新增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科技服务人才500名,创新型企业家不断涌现,支撑创新创业生态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攻坚目标
到2022年,打造形成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量达到400家,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攻坚目标
到2022年,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形成3-5个传统优势产业高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50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
科技服务提升攻坚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立覆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多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市科技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技服务业态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