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源自青岛问题。五四运动与青岛之关系,实乃五四运动与青岛问题之关系也。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我们从青岛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一书中选取部分文字和照片,一起重温五四运动的那段历史。
▲胶澳租借地及青岛市区地图
▲德国东亚巡洋舰队军舰靠泊青岛大港码头。
▲青岛鸟瞰图(1908年)
▲青岛——济南府铁路草图(1899年)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关于青岛问题的交涉失败。青岛问题的远因则与德、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青岛有直接的关系。
▲1914年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转让胶州湾租借地权益,“以备交还中国”。
▲日德青岛之战给青岛城市和中国民众造成严重损失。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面交袁世凯的“二十一条”要求原案(中文部分)。
▲《关于山东开埠事项之换文》之中国政府照会(1915年5月25日)
▲中国民众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标语
青岛问题之所以酿成“问题”,直到引发五四运动,总根源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直接原因是日本将青岛归还中国作为其对德开战的国家承诺——1914年8月15日,日本在对德最后通牒中宣称,其占领胶澳租借地,目的是“以备交还中国”。
但是,战后日本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借机提出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逼迫北京政府签署《民四条约》,攫取在华“优越地位”,声称在一定条件下“将该租借地交还中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关于青岛问题的交涉中,日本千方百计设置障碍,以延续其在胶澳租借地乃至山东的侵略权益。
▲日、英两国就支持日本战后攫取青岛等问题达成秘密谅解的照会(1917年2月16日)
▲1918年1月,山东各界代表发布《为日本在山东设民政署泣告全国父老》,呼吁全国民众共同反对日本殖民山东的侵略行径。
为化解和应对战后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其对青岛的占领和对山东的侵略合法化、永久化,日本政府处心积虑,借欧战陷于僵局之机,于1917年与英、法、俄、意缔结支持其图谋的密约,取得第二重保障;此外,还逼美国承认其在华优越地位。
即使如此,日本仍感到不足,遂诱使北京政府于1918年与其缔结山东问题的条约,谋得第三重保障。这些卑鄙的政治阴谋为中国收回青岛设置了重障碍,直接导致巴黎和会中国关于青岛问题的外交失败。
▲1918年11月14日,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上街游行,庆祝一战胜利。
▲巴黎和会主会场与各国代表
▲中国代表团抗议将山东权益交给日本的宣读文稿(1919年5月6日)
▲中国代表团关于拒绝签署对德和约的声明(1919年6月28日)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群众集会会场
▲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总罢课,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刊载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和军警逮捕学生消息的《新申报》号外
▲1919年6月3日在街头游行演讲的北京学生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多地工人纷纷响应,工人成为斗争的主力,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
▲北京政府收山东工商联合会罢市电报(1919年6月13日)
▲1919年6月20日,山东请愿团联合北京学生及社会团体在新华门请愿,要求北京政府拒签《巴黎和约》。
青岛问题自萌发以来,成为全国无数仁人志士关注的重大问题。
伴随着青岛问题的发生、交涉、抗争与基本解决,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寻求真理”和“民族振兴”的探索中,都从青岛问题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得到启迪。他们为青岛问题而彷徨和迷茫,为青岛问题引发的国家危难而痛苦和激愤,为那时和其后的道路而思索和抉择。五四以后,叱咤风云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激荡着中国社会。
当然,激发这些思想和观念的火花,都与青岛这座因“二十一条”要求和巴黎和会而为人瞩目的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922年2月4日)
▲北京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山东省长熊炳琦关于接收青岛的通电(1922年12月10日)
▲胶澳商埠区域图
▲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日资青岛富士纱厂
▲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
五四运动是一个全国性的事件。但是,对青岛来说,这个事件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文化。
五四运动,
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
五四精神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内容选自青岛出版社《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
杨来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