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时尚之都”,我们在谈些什么

2019-05-02 08:04 来源:回澜听涛

  一个城市的气质,除了视觉上的面貌,光鲜亮丽或陈旧保守,更多体现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上。

  建筑和街道,适合游客,停留时日不多,拍完照留念后就走人。而现代城市,雷同得如孪生兄弟,除了地域有些陌生,城市的样子都很熟悉。

  但如果能多呆几日,观察一下人们的生活,才真正领悟一点雷同之外的不同。它是老派还是时尚,就有了感觉。

  每次去北京都很匆匆,但再匆忙,也总要查一查今晚有没有戏剧演出,然后兴匆匆地坐上拥挤的地铁去看戏。

北京人艺演出《茶馆》

  北京的老派除了故宫、颐和园、地坛庙会,还有烤鸭、豆汁和慵懒的北京话。但这丝毫掩饰不了北京的时尚感。因为北京的周末还有国安球迷响彻工人体育场的呐喊,有中戏、北影的年轻演员在胡同小剧场里谢幕时的听到的掌声,有荧光棒满场挥舞的演唱会里粉丝不断的尖叫,有各种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让本地人、外地人、大人、小孩去长见识。

北京工人体育场

  如果来得及,也能去798这个已经有点烂俗的文艺青年打卡圣地转转,或者白天在后海的酒吧街享受一点阳光和宁静。看黄包车车夫操着中式英语带着老外转悠,遇到民间艺人说着单口相声兜售手艺活。

  北京不如上海这么洋气,但拥有另一种时尚,像少女喜欢的中年大叔,传统又闷骚。

  作为北方城市的顶端,它古老而有活力,每一次生长变化,都如城市的细胞,编写进人们生活的血肉里。

  北方还有一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叫青岛,历史和自然形成了它最初的气质,尤其在愈加多元的时代,那些古老的德式建筑和岁月不变的海天相连倒是成了一种让人熟悉而安心的底色,拒绝着雷同,保持着自我。

  这也是青岛时尚的底蕴。

  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说: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

老舍

  是什么让青岛人感到痛快?

  老舍笔下描绘的除了青岛五月的风光,还有准备去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准备到公园里喂小猴子的孩子,油漆街道上并排的咖啡馆、酒馆和饮冰室,海水浴场上的人和浅海上漂浮的小艇。

  这些生活的场景,即便不是在老舍写作的1937年,对于很多生活在上世纪末的其它城市的人来说也是惬意而时尚的。

五月的青岛

  如今,除了海,公园、咖啡馆都已经成了任何一座城市的标配。青岛老城区逐渐成了外地游客寻找痛快的地方,而青岛城市在变大,青岛人也在寻找新的时尚生活。

  谈基础硬件,无论是文化、体育还是展会场馆的建设,青岛一应俱全。

  作为“足球之城”,国信体育场(原颐中体育场)当年是全国少有的职业球队自己的体育场,令其它俱乐部艳羡不已。虽然现在已经有些“资深”,但功能上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而周围建设的钻石体育馆,游泳馆等一系列场馆,也为青岛体育的专业化做了很好的补充。全国游泳冠军赛、羽毛球世锦赛这类有分量的比赛能在这里举办,就说明了城市的硬实力。

青岛国信体育场

  相关联的是,钻石体育馆和国信体育场也承办了不少演唱会。

  作为一个演艺人才辈出的城市,高水平的演出也应该是城市的标配。过去啤酒节、海洋节有盛大的开闭幕式,诸多艺人都很认可这样的商演。只是这类演出属于拼盘性质,除了压轴的重量级明星是卖点,本身质量不高。

韩国歌手rain在第十九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晚会上演出

  过去一直有种说法认为,青岛人依山傍海,海鲜配啤酒,活得很舒服,有钱不喜欢花在精神娱乐上,所以青岛被一些人称为“文化沙漠”。过去偶尔有演出到人民会堂,门外围着的除了黄牛票贩子,就是一群打电话找关系期望要到门票或被直接领进去看霸王演出的。

  现在情况大有改观,有场地,有市场需求,商业化的运作适时进场。自负盈亏,市场投票,演出质量越来越高,观众认可度上去了,自己掏钱看戏也顺理成章。

  和电影上映要选择节点一样,一个好的演出项目选择哪个城市也是有考量的。周杰伦演唱会时,场外聚集着来自烟台、威海、日照的歌迷,这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辐射力,青岛也在一场又一场巨星演出中渐变成一种时尚符号。

周杰伦演唱会上的歌迷

  做时尚城市,也有赖于灵活的思考和服务的意识。但时尚随时代而不停变换模样,从来都是依赖于创新而发展,城市的时尚思维也要日新月异。

  去年十一月,首届青岛创艺展在四流南路纺织谷举行。一家青岛本土文化公司发起并承办了这次活动,负责人M在全国参加过许多文创展会,她一直渴望青岛能在这当中有一席之地。

  文创这些年发展迅猛,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现象级裂变做了很好的市场启发和表率,文创产业也升级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抓手。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文创产业发达不用多说,杭州、成都也开始崭露头角。

北京故宫文创产品

  M拥有一家运营得还不错的文化创意公司,其创意产品在国内也属一流,员工薪酬待遇也不错,但依然无法阻止人才出走。M说最刺激她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去北上广,而是去了杭州和成都这些在她眼中不过是跟青岛“平级”的城市。至于离开的理由,就是觉得这些城市有更好的文创环境。

  环境二字,说起来很大,包含的因素很复杂。

  在筹备创艺展的过程中,M说一腔热情可以解决资金、资源等一系列关键而繁琐的问题,但是面对管理审批,期望得到重视和支持的时候,情怀就显得绵软无力。

  和理想与创意相比,条条框框的要求和不容变通的表情让人品尝到“环境”二字的意味。

  在创艺展上,国内创艺界的大咖来了不少,本土创艺匠人也云集于此。直观来看,与北上广的差距是有的,但欣喜也不少,旧工业风的纺织谷看上去多了几分现代感和新鲜劲,本土文创企业有机会路演,与资方直接对话。

青岛首届城市创艺生活节

  这场时尚秀让很多人的精神文化诉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也体现了本土文创企业的潜力,当城市愿意“引进来”的时候,也需要给予本土企业更多关注的目光。尤其是有了第一次尝试之后,后续怎么做,对本土时尚品牌的扶持和孵化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解决所有有关时尚的问题,时尚来源于想法的更迭,这些想法也需要找到被理解和可以实践的土壤,同样,需要被重视的还有人们渴望参与的美好愿望。

  青岛人喜欢夏天提着塑料袋喝散啤,尽管是一副市井的景象,却有几分老舍笔下的闲情惬意。源于德国工艺的青岛啤酒,过去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很奢侈的饮品,本身就是一个时尚的标牌。今天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这个品牌有些固执的忠诚却是城市时尚生活方式的写照。

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啤酒节办了近三十年,有种现象愈加明显,尽管“国际化”的口号愈加响亮,啤酒会场里的品牌越来越多,开幕式演出也尽是丰乳肥臀的外国演员,但青岛人参与的兴致在下降。

  形式上的时尚并没有继续升华啤酒节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消费价格贵、主会场远、酒王争霸如同鸡肋、狂欢和吵闹简单地画了等号。相比脱离了大众消费和没有提升品位的啤酒节,青岛人在自家楼下的烧烤摊三五好友一聚似乎更得心意。

  融入不了青岛人生活的啤酒节,就只能成为招揽外地游客的景点,可青岛人不感兴趣,在外地人看来也缺了灵魂,更不可能代表青岛的时尚。

  当我们谈“时尚之都”,是在谈人们和时尚的关系——没有参与这些“时尚”的广泛人群,就没有城市时尚的内核。即便是被放得高高在上时尚,都必将从橱窗里取出来,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青岛有很多博物馆,如果免费的多一些,会有更多人愿意来提升见识的水平。票价高过巴黎圣母院钟楼的私人博物馆,不过是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身家,于城市并无多大意义。

  青岛有漂亮的电影城,最好民众平日里就能靠近,当当群演,追追星,买买文创产品,而不是要等到爆款电影火了才有机会去参观。

  青岛搞过各种展会,除了卖车、卖玉、卖海参、卖机器人玩具,政府主导,引进高质量展会才能让这座开放城市融汇更多信息,让市民摆脱商业套路,在展会中开启想象力,认知世界,伸长城市的眼光。

  青岛有许多在实战中历练的文化企业家和创业者,无论规模大小,无论地位高低,给他们多一些机会与上层建筑交流,多一些途径让他们建言献策,了解青岛真实的现状对症下药,时尚之都会从纸面跃然而下,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名副其实。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时尚之都巴黎,年轻人约会的时候不谈时装和美食,而是聊最近正在阅读的书。

  时尚从未脱离于最朴素的生活,精神上的时尚才是真的时尚。

  套用电影《流浪地球》的情节:

  每个人都是一座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动机,他们坚信并热爱的执念就是时尚的力量,也将推动城市向时尚迈进。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