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66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最高奖的吴立新有多牛

2019-04-05 07:01 来源:

  4月4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共授予195项成果(个人)省科学技术奖。青岛66项成果获奖,占全省的33.8%,其中最高奖1人,一等奖11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17项,获奖项目中企业主持完成17项,较去年增长89%。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荣获本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这是青岛连续第三年获省最高奖。

  吴立新院士长期致力于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科学》(Science)等杂志引用近五千次,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吴立新全力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领导实施了“透明海洋”计划等多项重大战略任务,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岛单位主持完成的一等奖项目5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团队完成的“新能源电池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是我国首次突破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荣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为青岛近年来引进院所在应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的最好成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年度唯一一家获得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企业,马云双团队完成的“时速200公里城际动车组研制”项目填补了国内城际轨道交通产品的空白,韩晓辉团队完成的“轨道交通装备优质高效激光焊接技术及服役安全评价”项目发展了激光焊接不锈钢车体的创新型制造工艺。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团队完成的“高通量耐磨蚀抗热震组合材料创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开发的系列耐腐蚀、抗热震材料和关键结构功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尾气后处理、增材制造等领域。青岛海尔多媒体有限公司翟翌立团队完成的“基于多标准应用与国产CPU的数字流媒体电视SoC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针对我国目前数字电视发展现状研发的数字流媒体电视SoC芯片,促进了国内电视行业发展,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吴立新是什么牛人?

  先来看看他的简历。↓↓

  吴立新,1966年9月出生于安徽桐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1994年8月参加工作,2013年12月加入民盟,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民盟青岛市委主委。

  履历:

  1983年9月-1988年7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本科学习;

  1988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习;

  1991年9月-1994年7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习;

  1994年8月-1995年8月,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

  1995年8月-1998年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大气海洋系博士后研究;

  1998年2月-2002年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2年2月-2005年7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5年7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

  2010年4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9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5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5年7月至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

  2015年8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16年12月,民盟青岛市委主任委员。

  2017年2月,山东省政协省委员会委员。

  2017年4月至今,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2017年6月至今,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

  2017年12月,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吴立新在国外(资料照片)

  学术论著:

  在Nature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PhysicalOceanography等海洋与气候研究的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代表论著:

  1. CAI W.-J., S. Borlace, M. Lengaigne, P. Rensch, M. Collins, G. Vecchi, A. Timmermann, A. Santoso, M. J. McPhaden, L.-X. Wu, M. England, G.-J. Wang, E. Guilyardi, and F.-F. Jin, 2013: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xtreme El Ni?o events due to greenhouse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in press.

  2. WANG C.-Z., L.-P. Zhang, S.-K. LEE, L.-X. Wu, C.-R. Mechoso, 2013: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MIP5 Climate Model Bias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Accepted.

  3. Wu, L., Z. Jing, S. Riser and M. Visbeck, 2011,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uthern Ocean diapycnal mixing from Argo profiling floats. Nature Geoscience,4, 363-366.

  4. Wu, L.-X., W.-J. Cai, L.-P. Zhang, H. Nakamura, A. Timmermann, T. Joyce, M. J. McPhaden, M. Alexander, B. Qiu, M. Visbeck, P. Chang, and B. Giese, 2011: Enahnced warming over the global subtropical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 10.1038/NCLIMATE1353.

  5. Zhang, L.-P., C.-Z. Wang, and L.-X. Wu, 2011: Modulation of the tropical Atlantic warm pool by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Climate Dynamics

  6. Zhang, L.-P., L.-X. Wu, and J.-X. Zhang, 2011: Simulated Response to Recent Freshwater Flux Change over the Gulf Stream and Its Extension: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Adjustment and Atlantic–Pacific Teleconnection, Journal of Climate, 24, 3971–3988.

  7. Yang, Y., L.-X. Wu, and C.-F. Fang, 2011: Will global warming suppress the North Atlantic Decadal Tripole?, Journal of Climate, 25, 2040-2055.

  荣誉表彰: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3年12月1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吴立新院士(左)接受院士聘书。(李宜芳摄影)

  社会任职:

  国际CLIVAR太平洋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际PICES太平洋气候变化与变率科学委员会委员

  国际CLIVAR NPOCE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7年12月10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年3月1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看完吴立新的简历是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再来了解一下他的具体研究方向。

  吴立新长期致力于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在大洋环流基本理论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科学》(Science)等杂志引用近五千次,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

  吴立新聚焦全球海洋与气候问题,他发现了20世纪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进一步推动了西边界流区域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大突破;他发展了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力实验体系,系统揭示中纬度海气耦合与副热带-热带相互作用在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机理,他开拓利用国际Argo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时空分布及变化的新路径,阐明风驱动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长期以来有关风能否驱动深层大洋混合的争议。此外,吴立新还阐明了南北半球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过程的动力学路径,为认识全球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悉心培养海洋科学领域高素质后备人才近50人,打造了物理海洋学科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群体及科技部资助的首个海洋领域创新团队,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才。

  吴立新积极承担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他领导发起了“透明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重大科技计划,推动新一代全球海洋观测网、海洋超算等多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领导实施“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为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围绕“经略海洋”积极建言献策,向政府报送多项建设性意见。他提出的“关于以海洋国家实验室为载体争取超算升级项目落户山东”的建议,列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牵头组织实施的“透明海洋”工程被纳入《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联名近50位院士提交的《加快建设中国大洋钻探船的建议》,获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吴立新致力于海洋科技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工作,集各种荣誉于一身。2007年8月,他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吴立新院士,不光科研搞得好,字也写得好。最后,请随小编一睹大咖字迹!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