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收集水稻种质材料。
青岛“海水稻”南繁育种试验基地内的今年首批水稻种质材料迎来收获。
工作人员正在晾晒收获的种质材料。
记者今日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获悉,该中心在三亚南繁育种试验基地内的今年首批“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种质材料开始收割。此次收获的水稻材料面积约27亩,收获的种子主要用于2019年各基地及试验田块种植。由于生长周期不同,收储工作陆续开展,预计持续到5月份。
据正在南繁基地参与收获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种业推广经理张书艮介绍,基地有90多亩的试验田,有的稻田金黄、稻穗垂首,有的还绿油油一片,正处在扬花期。在成熟的稻田间,收割机正轰隆隆地驰骋,不一会儿,就堆起了谷山。随后就是装袋、晾晒,一派忙碌的景象。“2018—2019年度南繁工作自2018年11月份开始,水稻种质材料历经120多天的生长期,迎来了收割。”张书艮说。
冬赴海南,夏回青岛。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工作人员像“候鸟”一样奔波于两地,开展水稻品种的选育、制种、扩繁和鉴定等工作。张书艮说:“在南繁基地,水稻种质材料播种后,我们就与老鼠斗,秧苗长出后与田螺斗,插秧后与杂草斗,灌浆后与鸟雀斗,整个生育期内不定时地与病虫害斗,水稻种质材料最终能开花、结实、收获,在三亚具有南繁特色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下是艰辛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颗粒全无。”
以往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从杂交到审定最少需要八至十年,通过南繁则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品种推进步伐。同时,还有利于种子纯度鉴定和品种(品系)扩繁,通过两地种植,提高了作物的广适性、丰产性和抗病性。“收割并不是南繁工作的终点,收割之后是晾晒,晾晒之后是风选除杂,然后是装袋回运,只有当种子全部安全到达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后,南繁工作才算是画上句号,新一年的北方选育种植工作也就开始了。”张书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