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学生关注的重点,而且态度、观点五花八门。最近,这话题引来了王思聪的参与……
18日,一场关于“学英语”的辩论登上了热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
为英语呐喊的人,无非是那些行业从业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隶。说什么外文资料,维基百科,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的学英语?我觉得这才叫减负。”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争议。王思聪随后发了一条微博“回怼”:
来源:微博截图
王思聪认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这名网友回应称,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西化思维就西化,追赶时期学习可以,取而代之的时候,就必须改变。
但可惜的是,这场原本还有探讨空间的争论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出没出过国”的人身攻击。
没出过国,学英语还重要吗?
这场争论背后,更多的网友开始反思:
我们从小学到大的英语,到底有没有用?
中国人学英语的历史由来已久。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来源:教育部网站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这样写道: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同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来源:《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规定,高中“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努力满足学生差异化外语学习需要”。
因此,学英语也成为国人从小到大的必修科目,和语文、数学拥有同样的重量级分数。很多小朋友从幼儿园甚至早教就开始接受英语的培训。
来源:网站截图
但另一方面,因为英语课不易学,而且学了十几年,很多人依然不具备和外籍人士沟通的能力,工作之后也少有机会用到英语。所以,“英语无用论”的说法也很常见。
有网友反映,英语曾经是自己高考路上的“绊脚石”,除了高考,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让大学生们无比头痛。
来源:微博截图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建议,并提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了全民热议:
他说:“如果按照每天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在一个孩子最美好的10年时光里,竟然将近五分之一(18.13%)的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使学生感到负担沉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表示,学习英语已经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了,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我觉得取消英语考试这个建议有点仓促,甚至比较鲁莽。”
不仅仅是国内,这个难题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2018年年初,韩国教育部决定自18年3月起,所有公立小学将停止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课外英语辅导课,幼儿园也将全部禁止开设英语课,但遭到家长们的强烈反对。
3月19日上午,与王思聪争辩的这位网友再发微博:
我并没有反对学英语,我反对全民苦学英语。英语专业词汇太多,专业领域还是工具不离手,还得翻译,精通英语很难。
网友观点PK:你怎么看?
在这场争论中,有不少人表示可以理解这位网友的看法。
他们认为,尽管英语从小学到大,但工作以后,用到英语的机会并不多,多数人如果在不出国的状态下,英语水平都有所退化:
“举个例子,从小到大我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所以直到大学我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但是现在我的英文水平怕是顶多初中水平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觉得大部分人学英语没啥用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微博截图
还有很多人表示,理解归理解,但这种想法本身并不正确。
“在英语作为语言类的基础学科,从过去来看,对我国改革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从就业角度来说,同一门学科毕业,其中一人如果英语精通,获得的进步和薪酬,都是显而可见的。”随着中国企业和公民不断“走出去”,掌握英语等一门或几门外语可以增加出国就业的机会。
来源:微博截图
而且,语言并非只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通过语言可以在不同文化碰撞中产生多样化的思考、开阔视野。不管出不出国,学英语都是很有必要的。
来源:微博截图
还有人说,按他这种说法,我们长大了不做数学家、物理学家,是不是学数学也没用呢?该学的时候,必须得学!
所以,你认为,学英语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