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观自然博物馆,还能戴上VR眼镜去触碰虚拟现实;去非遗馆除了参观,还能穿上汉服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看似平常的生态园,可以亲手操作无人机……近年来研学旅游发展迅猛,但对传统景区和旅行社来说,研学课程化的设置是重点也是难点。虽有不少旅行社与学校展开研学旅行方面的合作,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旅游,既要游也要学。
研学旅行规模超千亿
进入3月,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景区、游学机构把目光投向了研学旅行市场。
3月15日,青岛长江中学500余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即墨古城,开展“研学游”。学生们入棂星门,过泮桥,经乡贤、名宦祠,整冠肃立于大成殿前,“俯心、高揖、拜、兴”,牌坊街上聆听历史典故,即墨文庙参加拜师礼。3月6日,青岛旅游集团与华青教育集团的战略签约仪式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双方就共同进行海洋研学课程和上合峰会特色研学产品的研发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近日也推出爱国主义研学游,邀请40名中小学生,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了解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大课程板块,全方位了解自青岛建置到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博物馆展示的1800多件藏品,全面而丰富地诠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命运影响。
中国社科院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根据报告发布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研学旅游主要潜在消费者超过2亿人,潜在整体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世界那么大让孩子去看看
研学旅游注重“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转一转,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研学部的刘楠告诉记者,去年1月,青岛市教育局发布了《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其中关于中小学研学的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做了一些说明。
比如中小学校研学旅行主要包括知识科普、体验考察、励志拓展、自然观赏、文化康乐等方向,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研学旅行方向可以相互融合,并不断扩展延伸,逐步建立小学以市情为主,初中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
研学的时间都是在课内举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一般在每年3至5月、9至11月等6个月中进行。原则上小学4至6年级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每次1至2天;初中7至8年级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含学工学农),每次1至5天;高中1至2年级每学年安排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每次1至7天。“青岛已经成立山东研学旅行研究院,我们目前也在积极和学校联系,根据校方的课程要求,推出不同的研学旅行产品。 ”刘楠说。
研学课程设计是难点
研学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为了获得研学市场的份额,旅行社、景区开始转型切入研学行业。但是如果还是用传统夏、冬令营的做法来带学生出游,就是只注重行,而忽略了“学”。记者采访了一些研学旅行的业内专家,发现研学课程化的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
全国研学联盟顾问专家贺斌认为,山东具有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文化资源,研学是研究性学习,要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综合实践活动要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起来,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
他说,研学旅行最重要的是课程建设,开发一批育人效果明显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构建重实践、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个性化、国际化的基地课程体系,并探索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主动发展的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王秀伟认为,目前80%以上的研学旅行都是借助于景区实现的。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发生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然而,旅游景区是依托观光旅游而存在的,传统的景区服务模式是难以适应研学旅行需要的。景区要根据研学旅行的要求,对接研学旅行的需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设计研学产品,邀请教育专家、青少年专家、心理学专家和旅游策划专家共同规划研学旅行的景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