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着春天鲜花盛开的同时,我们再来欣赏另外一种花。在咱们青岛即墨区,有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花边,它是一种单线绣织的镂空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因其针法工艺独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国际市场被誉为“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
即墨花边,由鲁绣衍生而来,为纯手工编织而成。编织时,手工艺人将图样分解成若干小块,每块样子订在一尺半左右手蒲席上,以膝盖支撑,用左肘手腕处压牢,左手拇指和食指牵针拉线,右手串针甩线,自左向右按正锁顺序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全部小块样子编织完成后,按原图样连接起来,然后将边子和绣花拼镶加工,再经整修、烫平等处理后,即成为即墨花边。据考证,明朝末年,即墨民间就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乾隆年间,即墨西北地区的长直、段泊岚,周戈庄一带已经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和“绣花”两种民间手绣工艺。
19世纪末,欧洲抽纱工艺传到中国,对即墨花边的改良乃至定型产生了重要影响。1910年,即墨民间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吸收鲁绣传统织法的基础上,从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这便是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雏形。
此后,几代即墨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将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完美结合,发展形成了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的“即墨花边”。即墨花边不再局限于衣裙、手帕、鞋袜、被褥、肚兜等传统样式,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包含台布、餐套、床品、婚纱、民族服饰等工艺品在内的上千种规格近千个品种产品。
因“即墨花边”生产周期长,手工技艺要求高,难以形成产业化,同时随着机器刺绣的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立的花边厂陆续歇业,花边从业人员从鼎盛时期的7万余人锐减至不足万人,曾经红火的即墨花边也曾一度凋零。近年来,以王军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立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设计和打造品牌,把文化优势融入花边产业发展之中,这让即墨花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即墨花边已经畅销欧洲和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经贸交流的一张多彩“非遗名片”。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