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江姐等人物也成为了新中国荧幕上的不朽的形象。
《红岩》是一部经典小说,多次被搬上荧幕,1962年,《红岩》由青岛话剧团排练演出,第一次被搬上了话剧舞台。
1962年8月,话剧《红岩》在青岛影剧院正式上演,这部剧,一经推出就场场爆满,而导演应云卫,从30年代起,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自告奋勇为这部剧张文把舵,后来,这部戏到上海出演,轰动全国。
话剧《红岩》的成功来自对现代题材的精准把握,而排练的团队其实是刚刚落户青岛6年的国字号团队。
风华正茂的青话演员将戏演遍了大江南北
1956年,文化部的领导在青岛避暑度假期间,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看望慰问时,请文化部领导对青岛在戏剧方面给予支援。正是这次拜访,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也改写了一座城市的艺术历史。
当电影传到了青岛50年之后,青岛拥有了自己的一支话剧团队,1956年初春,50名年轻人出现在青岛火车站,这是文化部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抽调的包括编剧导演等话剧团队,而他们的使命,就是组建青岛话剧团,他们从北京来,风华正茂,个个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梦想,准备在青岛大干一场。
刚来的话剧演员一口气排练了五场话剧,奈何观众不买账,话剧演员只得转变创作思路,选取和青岛本土生活有关的百姓熟悉的剧目进行演出。在演出方式上,也借鉴了戏曲的演出手法。这样一来,话剧团很快在青岛打开了局面。
无论在世界电影史中,还是在中国电影史中,戏剧和电影总是有关联,戏剧尤其是近代话剧,跟电影更是密不可分,无论他们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调度手段上,都是一脉相通的,所以,电影与话剧,就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下发展的。
1959年,青话排演的话剧《敢想敢做的人》就被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了,编剧演员都是青话的原班人马。1965年,又一部根据青话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柜台》上映,讲述了一个商店营业员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而此前,这部话剧已经由青岛话剧团演遍了大江南北。
从1956年那个春天算起,用了仅仅8年,青岛话剧团不仅排演了多部反响强烈的好剧,而且带动了青岛市业余话剧的繁荣。从1958年到1963年间,青岛市的业余话剧团体多达40余个,演出更是红红火火,同时,话剧的导演演员们也跨进了影视这个更大的艺术领域。
如果没有后来的10年动荡,风华正茂的青话人也许会推出更多的话剧,拍摄更多的光影作品。
细数青岛话剧团里走出来的青年演员
改革开放之后,影视剧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起来,青岛话剧团因为有很强的演员班底,所以招来了很多全国著名的导演来这里挑选演员。
1981年7月1日,《南昌起义》在全国同步上映,这部被称为中国影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开山之作的电影,不仅展现了南昌起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且使观众第一次在荧幕上见识了陈独秀、张国焘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影片中的陈独秀,外形逼真,演技精湛,不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80年代以后,影视界春潮涌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而话剧,开始面临影视的冲击,青岛话剧团同样卷进了时代剧变的浪潮,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光荣历史和不凡实力,青话的演员们纷纷在影视大发展中赢得了机会了,1970年入团的年轻学员们在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之下,开始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有很多年轻同志从这里走向了荧幕。
1970年,不到20岁的唐国强,考入了青岛话剧团,1975年,他开始在话剧《码头风云》中担任角色,唐国强被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1976年,完成了他的电影首秀《南海风云》,这个英俊的青岛小伙开始展露头角,3年后,他又在中国电影的复兴之年担任了风靡全国的电影《小花》的男主角,这部电影,最终摘取了第四届百花奖的四项奖项。从《三国演义》、《长征》等剧开始,唐国强的表演功力爆发了出来,最终,成为中国影视界举足轻重的影视演员,
从《敢想敢做的人》开始,青岛话剧团的触电一发而不可收,从邵宏来、唐国强、李铁军、王虎成,到后来的林永健、王绘春等,话剧演员们从这里走向光影的世界,塑造生动的银幕形象,并借助银幕,徐苏走红全国,虽然,影视给青岛话剧团带来了许多新的荣耀,但是,他们依旧珍视自己的传统,坚守着话剧的舞台,续写传奇。
2011年,青岛话剧院与德国话剧院联合打造了一部双语话剧《龙牙》,这是中德演员首次在话剧舞台上合作,这部剧,在两个国家先后上演,完成了话剧史上一次创举。
如今,还是这个舞台,当年的一群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一个老中轻相传的集体,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深深地影像着年轻一代,今天的青岛,新城区焕发着日新月异的青春气息,老城区,依然保留着日久宁心的魅力,如今,还是这栋韵味浓郁的小楼,还是那群热爱话剧和影视的人们,继续创造和实现着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