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爬坡过坎的山东,将科技创新摆上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27日,《大众日报》一版、二版刊发《奋进担当,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长文,详尽讲述创新的山东正在崛起的过程,展示山东创新之答卷。
奋进担当,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爬坡过坎的山东,将科技创新摆上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92%,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612家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8912家,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856.87亿元,同比增长58.21%;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奋进担当,勇毅笃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创新的山东正在崛起!
攻坚!坚定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单机可提供每秒2千万亿次的AI计算性能,与之前同类GPU服务器相比,AGX-5可支持4倍超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且训练速度提高10倍。”2018年11月12日,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带着被称为“全球最强AI超级服务器”的AGX-5,亮相美国达拉斯全球超算大会。
抢占全球竞争AI(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浪潮重磅登场,广受瞩目。踏准行业发展节拍,靠的是永恒的创新竞跑。继攻坚高端服务器、打破技术封锁的天梭K1之后,浪潮的创新步伐更快了,这是一种时不我与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公布的最新市场调查报告,浪潮集团已成为全球领先的AI计算力专业厂商,在强劲增长的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持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销售额份额超过50%,并成为全球多家领先公司的合作伙伴。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激励全省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关键技术领域坚定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被誉为大科学装置和“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的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完成部署并正式落成启用;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等研发取得重要进展,电力机器人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M55J高强高模碳纤维在航天领域实现进口替代,T800级高强中模碳纤维实现工程化生产,2026高强高韧耐腐蚀航空机翼铝合金在国家大飞机上实现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1.1类新药“乐复能”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小麦基因编辑技术取得新突破,基因转化效率达到80%……
一年来,一批像AGX-5这样的标志性技术创新在山东结出硕果,突破了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为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打开优势空间。2018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7.6万件,同比增长11.9%;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万件,同比增长6.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78件,较上年提高1.21件;获第20届中国专利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为有效提升源头创新和科技供给质量,我省强化基础研究类创新平台建设,去年10月,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型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我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我省形成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1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国家级源头创新平台体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正处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抢抓国家“大科学”建设机遇,山东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等即将全面启动。省科学院创新办副主任、山东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李海波认为,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将引领我省科技颠覆性突破,推动我省经济产业变革性跃升。目前,我省已联合中科院等国家力量先期启动“透明海洋”工程、“蓝色药库”工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工程和“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计划4个项目。
杏芳吐,柳芽新。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传出的一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今年,山东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提高到100亿元!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仅次于广东,较我省以往投入额度增长了5倍。而在这之前,2018年,省政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安排8亿元年度科技经费,推动试点国家实验室科研实力跻身世界海洋科研领域前五强,加快走近海洋科技国际舞台中央;安排2亿元经费,与中科院启动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措施》,对央地联合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省财政将最高给予1亿元配套经费支持……
“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的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发展的决心,也令全省科技界倍感责任重大,发奋担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身兼科技管理者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省科技厅厅长唐波用叶剑英元帅的这首《攻关》诗与全省科技界共勉:科技创新并不容易,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无论多少困难,都要拿出攻城、攻坚的精神来,立足全省八大战略布局的科技需求,自觉解放思想、抬高标杆,主动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对标对表,坚定不移,狠抓落实,在重要工作上加快非对称赶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竞跑!激活企业主体,锻造创新优势
1月的人民大会堂,照例有一场重要的颁奖。这次的高光时刻属于潍柴动力,凭借“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潍柴动力作为第一完成人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全国机械行业本次唯一的一等奖。这一成果彻底扭转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说,这一成果支撑了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车独占国内市场99%的份额并批量出口,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嫦娥”登月、“蛟龙”探海、高铁疾驰……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背后,有个共同的标签——山东国企。作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国企首先要在自主创新中走在前列。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以《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为契机,我省国企国资抓住关键环节,加紧突破战略前瞻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
据统计,2017年,山东省属企业投入研发费用为94.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0.8%;而去年,仅1-10月,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累计就达到了93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新产品产值870亿元。“一把手重视,创新才能又好又快。”省国资委主任张斌道出“秘诀”——过去财务报表中研发费用会抵消利润,由此直接影响省属企业高管业绩考核。山东对国企考核办法作出重大突破性改革,将研发经费视同利润,打消企业高管顾虑,有力地鼓励和推动企业主动抢抓机遇、加速创新。
此外,我省将柔性引进人才也列为省属企业考核加分项,并与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直接挂钩,省属企业引进培养高端人才跑出“加速度”,2018年新设院士工作站2个、引进院士7名,院士工作站累计达11个,签约院士达34名。
国企体量大、实力强,更要聚焦主业,实现创新的精准突破,带动区域产业格局优化。春节前夕,我省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主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山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省属企业有进有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集中。
把握企业成长规律,抓“大”不放“小”。大量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正是当下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我省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千人服务千企”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措施,构建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发展的培育体系。在此过程中,一大批中小企业从过去的“小富即安”向着引领行业的“隐形冠军”甚至是“准独角兽”“独角兽”迈进。
1月底,以搜索、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开创集团,与另外99家企业一同被选入新一批省瞪羚企业榜单,除省财政资金奖励外,还将获得我省在专家人才、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精准扶持。对照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要求,我省将继续强化对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的重点培育。据悉,潍坊等地的瞪羚基金合作项目即将择机推出,通过引入专业资本方嫁接各种外部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成长。
对于有志于从事科技创新的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创新券”无疑是个好帮手,不仅不用耗费巨资“配齐”各种检测仪器实验设备,使用费用还能得到补贴。山东永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去年7月,公司获得了此前使用“创新券”的34.5万元补贴。据悉,2017年,该公司使用山东省化学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等4家单位的科研仪器做了52次检验检测,有效促进了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不仅如此,在共享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仪器设施的同时,中小微企业还能获得近距离观察创新引领型企业的机会。
去年10月,我省出台政策,进一步提高“创新券”补助金额,并将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创客)团队。2018年,省级财政发放创新券2300万元,带动800余家企业使用创新券6700余次,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000余万元。
重构企业创新的微观基础,让大企业资源优势与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相互碰撞。如今在山东,正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直面市场,越来越多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火车头,拉动山东这辆列车疾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
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优化创新生态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科技领域正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当前,我省正处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瓶颈的突破期、动能转换的胶着期,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融合,“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一年来,我省陆续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意见》《山东省深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山东省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修订《山东省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山东省创新券管理使用办法》等,释放制度红利,优化创新生态。
清晰坚定的政策信号,带动了科研单位因地制宜搞活创新。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革命性绿色环保技术“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已在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顺利投入量产,并列入“2018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投资项目”。此前,这一技术独占许可使用权卖出5.2亿元“天价”,刷新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纪录。回看这一技术转化历程,除了毕玉遂带领团队不懈努力攻关,山东理工大学的支持也尤为关键。该大学是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学校细化出台了系列制度文件,给科研人员“松绑”“赋权”,支持成果转化。
最近,我省还制定了《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科技界讨论多年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呼之欲出,其“三无”“四不像”的创新机制更是引发广泛关注:无编制管理、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据悉,这样灵活的体制机制,就是为了给产研院充分的自主权,为吸引人才、转化成果留出空间。“现在正在遴选院长兼董事长,济南市组建了专班推进筹建工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产研院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投入运行。”
给创新“减负”,更要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去年7月,来自贵州的“独角兽”企业满帮集团落户东营,开展大型炼化企业供应链业务。为支持这家远道而来的大数据明星企业,过去需要花1个月时间才能办好的营业执照,东营只用了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办理业务。满帮集团能源事业群总经理王彬感叹:“‘一次办好’效率就是高,有这样的营商环境,哪能不成事儿?”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山东政务服务网管理,可以网上申请办理业务的事项占到81.8%,“只跑一次”事项全省达到90%。
政策礼包重在“落袋为安”。对于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就是两个沉甸甸的大礼包。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制造企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享受到的研发费加计扣除税额达9300万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超过2亿元。董事长张在中说:“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企业节约了更多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
放眼全省,共有7950家企业享受到2017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数同比增长113.69%,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加计扣除总额256.41亿元,同比增长56.2%,连续两年增长50%以上;申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达2095家,减免税额达到118.75亿元,同比增长27.1%。
环境不断优化,企业信心倍增。2018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12家,数量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8912家,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去年举办的首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上,一组数字值得关注:进入领域决赛的264名参赛选手中,省外创业团队类选手有35人。大赛医养健康领域评委、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王建新说:“不少北京、上海的高层次人才甚至全国知名专家来到山东创新创业,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创新创业环境与氛围逐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