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研发深海观测平台

2019-02-18 13:41 来源:青岛晚报

  “海燕”滑翔机。

  2018年12月26日,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燕”再次刷新由自己保持的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纪录——3619.6公里。此次再次创造纪录的是“海燕-L”长航程水下滑翔机。该型号的“海燕”由天津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研制,自研制成功以来,“海燕”战台风、潜深海,成为青岛乃至国家科研院所探索“深渊科学”的重要深海观测平台,为深海科学研究立下了赫赫战功。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也成为我国深海观测平台的重要研发单位之一。

  “海燕”可探测深渊海沟

  记者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获悉,2018年11月下旬,“海燕-L”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北部安全回收,顺利完成项目中期海上试验考核,无故障运行141天,最大工作深度1010米,连续剖面数达734个,续航里程3619.6公里,再次刷新此前由其保持的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纪录。2018年上半年,“海燕-L”长航程水下滑翔机(编号CHC01)连续运行119天,完成剖面862个,航行里程2272.4公里,创造了当时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测量剖面最多、续航里程最远等国家纪录。此外,2018年“海燕-X”万米级水下滑翔机也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通过测试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至8213米,创造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深渊科学”(Hadal Science)主要研究海斗深渊的生态环境、海底地质和海洋生物等,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海啸预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是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海洋科学的最新研究前沿。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域被称为“深渊海沟”(HadalTrench),人类只对其中零星地方进行了直接观测,绝大部分未被探索,主要受限于大深度观测平台的技术发展。据了解,水下滑翔机是深海环境观测的重要平台之一,此前最深观测能力为6000米级,而8000米潜深的顺利测试,为我国深渊研究和深海观测增添了新型的装备平台。

  “浮星”最大下潜深度3550米

  除了“海燕”,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还有“浮星”。 2018年,该院海洋浮标团队自主研制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在南海北部近4000米水域完成投放。截至2018年8月8日,设备已连续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550.3米,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该项目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飞教授牵头负责实施,获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专项的支持。该次海试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大洋4000米深海浮标的浮力驱动、耐压设计、采集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可靠性,标志着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介绍,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随海流漂移,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可在任意海域内实现自适应配平、自动下潜、定深悬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据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如CTD(温盐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仪)等,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数据,它可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并经略海洋,是海洋观测与探测的重要工具。

  为“透明海洋”工程提供支持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国家任务,推动天津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建了“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为满足我国“透明海洋”工程建设的装备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国海洋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在“问海计划”科技专项项目推动下,“海燕”和“海星”系列深海探测平台的研发得以逐步启动、应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一个集信息感知、通讯、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科学工程,由观测体系、技术体系、认知体系、预报体系和服务体系组成,通过建立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区开展多学科、常态化综合立体观测,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使得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及中国近海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通道的海洋状态及其变化“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透明海洋”工程展开以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以观测探测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为重点,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系统,发展水下环境信息精细化预报体系。据介绍,下一步,“透明海洋”工程将从大陆架海、中国海向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洋和两极推进,继续为海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拓展战略空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王伟

  “海燕”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它可以利用净浮力和自身姿态的调整来获得推进力,而且只有在做这些调整的时候才会消耗少量能源,因此,水下滑翔机凭借效率高、续航能力强、能源消耗极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海洋科研领域。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就启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对于水下滑翔机研究的起步较晚,天津大学水下机器人团队从2002年开始进行水下滑翔机的技术研发,历经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经过不断技术完善、海试,“海燕”水下滑翔机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此类设备的技术封锁,让我国有了自己的水下滑翔机集群。水下滑翔机在长时间连续剖面观测与海洋动力环境检测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而通过多台水下滑翔机与多种海洋装备实现异构组网,进行多点连续覆盖性观测,更能将它的性能优势发挥到最大。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