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权健刚“倒下”,另一个华林又“冒”了出来。
据媒体报道,1月11日下午,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华林)在河南商丘的会场已经被当地相关部门查封,商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睢阳分局执法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收集线索,一经查实其涉嫌传销将依法处罚。
曝光
问题产品 网上仍有售
公开资料显示,河南商丘是河北华林全国第八总部,成立于2016年6月。
2019年1月13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京东上搜到了自称酸碱平DDS按摩器及系列产品,但所有产品都显示暂无报价,点开后有“商品已下架”或者找不到数据的说明。
随后,北青报记者又浏览了苏宁易购、唯品会、淘宝、考拉等网站后发现,唯品会、考拉上并没有出现河北华林的任何产品。苏宁易购上依然有自称华林酸碱平系列产品在出售,DDS按摩器型号从一代到六代,价格从1000余元到3000余元不等,而“狻戬平”牌按摩膏、按摩油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淘宝也有不少商家在出售该系列产品,按摩器的价格从几百元到2000余元不等。
问题产品网上仍然有售。北京青年报 图
当日下午,沧州市委外宣局在其官方公号“沧州发布”发布情况通报称,1月9日,网上出现媒体反映河北华林酸碱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相关问题后,黄骅市委、市政府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目前,联合调查组已经进驻企业,正在开展全面调查。
投诉
居投诉榜首位 超权健一倍
工商资料显示,河北华林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8500万元。天眼查信息显示,河北华林是华林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但北青报记者并未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到任何有关华林集团的备案。
201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向直销企业通报了2017年直销投诉情况,河北华林以33件投诉高居榜首,比第二名权健的16件多出一倍还多。
实际上,不管是在经营活动中,还是公开宣传中,河北华林一直在力推其“酸碱平”的理念。按照其官方网站的介绍,酸碱平可以纠正酸性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百病。官网上还展示有包括按摩器、按摩油、按摩膏等一系列与“酸碱平”有关的产品。
在华林集团的对外宣传中,酸碱平DDS按摩器于2016年通过美国FCC认证及加拿大IC认证,但北青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却没有查到该产品的任何信息。
从外包装来看,该产品生产商为河北清茹化妆品有限公司,根据天眼查,该公司是由河北华林持股51%,刘玉龙持股19.60%,法人穆程程持股29.4%。值得注意的是,刘玉龙还是河北华林的大股东和法人代表。
记者卧底
揭开保健品“直销”背后的秘密
据了解,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1月10日报道,2017年,这家名为“华林集团”的企业,得到的直销投诉居全国榜首比权健还多!在都市记者“大先生”长达两个月的卧底之下,为大家揭开保健品“直销”背后的秘密。
“这叫幸福疗法”
在李大姐的介绍下,记者来到一家理疗店,体验所谓的“生物电”理疗。做理疗的胡老师,一上来就说记者得了种种病症。通过抚触记者的背部,就说记者患有“男科疾病”。
胡老师说,她踩着一块导板,连接着电压8伏的机器,电流通过她的身体导给患者。
“我们是正规传销”
记者在华林总部追问这种销售模式是否违法,对方回应:“因为有直销牌照,所以我们是正规的传销。”
1月11日下午,河南都市报道记者再次来到商丘,华林公司在商丘的会场,已经被当地相关部门查封。商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睢阳分局执法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收集线索,一经查实华林酸碱平公司涉嫌传销将会依法处罚。
澎湃评论
权健之后华林被查,“做大即合法”的逻辑行不通了
在由权健事件发轫的保健直销行业监管风暴之下,华林被查,很可能只是序幕。它的具体问题,到底是涉嫌虚假宣传还是传销,抑或兼而有之,相信监管部门不久就会给出定论。
其实,凭常识推演,华林早该被查。在201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向直销企业通报的2017年直销投诉情况中,华林以33件投诉高居榜首,比第二名权健的16件还多出一倍还多。只是,监管部门后续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并未见有公开的信息披露。
更耐人寻味的是,去年11月,美国“酸碱体质”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但在国内,包括华林在内的打着“酸碱体质”概念推销的保健品企业,依然没有任何收敛,也没见监管部门作出明确反应,直至这次权健风波“意外”来临。
从权健到华林,乃至其他一些名声赫赫的直销企业,它们都并非一般的小作坊,而是年营收达数十亿,且拥有合法直销牌照的巨头。这些企业凭借着种种模糊操作一路壮大,而壮大本身,又为其“合法性”构筑起了一种视障效应。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临这种在行业内“呼风唤雨”的大企业,要辨别其到底是否合法,本就是困难的,甚至也是“多余”的。这次报道中,华林经销商的一句“要是传销,公司的10家总部是怎么做起来的”反问,可以说明不少问题。
事实上,这在保健品行业是一种常见的逻辑,即拿既有事实来否定合法性质疑,高悬“存在即合法”的招牌。比如,保健品直销企业在发展“下线”时的一个常见话术就是:我们公司做得这么大,难道还不合法?或者是,不合法,怎么可能做得如此大?不少保健品企业在营销之外,往往都颇为高调,像权健就在公益、足球等方面都有大手笔投入。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以进一步弥补自己在合法性上的缺陷。
这种视障作用,不仅对消费者管用,对监管同样见效。特别是地方层面,它们带来的税收乃至拉动就业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地方监管部门在面对它们时,不说直接提供某种庇护,也至少是“投鼠忌器”的,容易形成一种微妙的妥协局面。
事实证明,权健也好,华林也罢,它们的真与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动真格与否,与其规模大小没有半点关系。目前,权健的16名犯罪嫌疑人已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罪被依法逮捕,可以说基本上坐实了权健的传销之实。而权健事件之后,一些保健品直销企业下架产品、收缩经营战线,都说明它们很清楚,一旦监管较真起来,自己的“合法性”其实非常脆弱。
这些都说明,即便传销和直销边界仍有模糊的地方,但若严格执行好现行的法律法规,权健、华林也不可能做到如此之大,并能够靠着“规模”忽悠这么多人。
因此,此轮监管风波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戳穿“存在即合法”的泡沫。让那些习惯拿着“不合法怎么可能做起来”的话术来忽悠消费者的保健品企业猛醒,也应该让消费者明白:做大了的直销企业,也可能是传销,也不等于天然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