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从事海洋渔业是青岛沿海居民的重要谋生手段。近年来,青岛市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开发“蓝色国土”,持续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率先将青岛建成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创新引领型、统筹发展型的蓝色粮仓。
68岁的隋忠友是崂山区王哥庄居民,他现在劳作的这片海域,是青岛较大的一处海洋牧场。从摇橹出海打渔,到做水产养殖,再到如今在海洋牧场当工人,隋忠友身份的转变折射出青岛渔业生产发展的进程。
1985年,我市确定“以养殖为主,捕捞、加工并举”的渔业生产方针,大力发展对虾、扇贝等海水养殖,隋忠友从80年代末开始养殖扇贝,然而小规模粗放式养殖总见不到大效益。2009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牧场,通过在海底规模化投放人工鱼礁体、废旧渔船,营造海底生态系统修复渔业资源。隋忠友就在家附近的龙盘海洋牧场当起了工人。如今龙盘海洋牧场已发展到一万多亩,正在进行立体式海洋资源开发。
目前,我市已建有11处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和1处公益性海洋牧场,总面积达5890公顷。其中,青岛龙盘海洋牧场等6处海洋牧场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区。海洋牧场通过创新“耕海牧渔”方式,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同时,青岛大力发展远洋渔业。1987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与冈比亚一家渔业公司合作,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派出两艘渔轮赴西非冈比亚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拉开了青岛乃至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序幕。随着“走出去”步伐加快,2012年以来,我市拨付1.5亿多元资金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换代。今年,青岛鲁海丰集团获得2000万元补贴新造了6艘远洋渔船,目前正在印度洋作业。
从在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我省远洋捕捞第一网开始,青岛积极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已有9家企业与缅甸、塞内加尔等10个国家建立了合作项目,全市远洋渔船达到165艘,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实现四大洋全覆盖。预计今年远洋捕捞产值达15亿元,是五年前的50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围绕渔业资源保护、渔民转产转业、渔业综合开发等,不断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海洋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出台意见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六大基地”,着力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2018年预计全年完成国内水产品总产量117万吨,实现产值1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