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田荒滩,到产业高地,改革开放的40年间,胶州湾北岸的变化有目共睹。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间,高新区北部园区的建设,让这片土地愈加焕发活力,一座生态魅力新城日渐清晰。
在高新区,国内规模最大、线路最长、体系最完整的地下综合管廊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三米宽的地下管廊里容纳了给排水、通信、电力、热力等六种管道。每天进入这里进行巡检管护,是城维市政公司工作人员魏文江的主要工作。
地下管廊有效解决了“马路拉链”这一备受诟病的城市病,也是青岛高新区在建设之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缩影。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片位于胶州湾北岸的盐碱滩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由于远离主城区,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唯一工业产业就是晒盐。经济薄弱使得当时红岛区域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
2008年,高新区北部园区启动建设。作为青岛第三代科技人文生态新城所在地,高新区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用三个“三分之一”锁定用地红线——生态绿化用地三分之一,生活配套用地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三分之一。同时建立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综合防治-生态工程的全过程管控模式,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着力修复现有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在高新区初步打造形成:完成澜湾公园、祥茂河葫芦巷等40多个水系生态工程项目,建成景观水系160万平方米;累计种植各类苗木86.9万株,绿化面积达66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5%,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生意盎然的生态环境之上,一个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高新区正在胶州湾北岸崛起。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