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围绕新发展理念要求,突出创新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着力抓好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三大重点工作,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投入方面,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307.1亿元,占GDP比重2.78%,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科技产出方面,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25508件、27.71件。成果转化方面,1-11月,全市实现技术交易6170项,技术交易额128亿元,同比增长14%。企业培育方面,千帆入库企业总数2568家,预计到年底,全市高企总数将突破2700家,占全省1/3。
一、着眼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强化创新资源集聚
一是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大洋钻探船大科学装置获国家立项。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将集聚13家研究机构,打造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50亿元的5个重点项目签约入驻,其中,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打造世界高速列车创新高地。中科院青能所与大连化物所加快融合发展,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青岛),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新能源科技创新高地。青岛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将为我国生态纺织领域技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9家。
二是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增量上,精准靶向产业需求。新引进华东理工大学在青建设研究院,助推生物工程等产业创新发展。与中科院信工所开展合作,带动保密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签署第二轮协议,在青建设航空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园,打造航空产业创新基地。存量上,着力提升院所服务地方能力。哈工程船舶科技园共建开放式军民融合研究中心20个,新引驻企业30家。西北工大青岛研究院引进科研团队13个。全市引进研发机构在人才集聚、平台搭建、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制定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立项实施,将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藻酸盐材料、功能脂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占全省39%。20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同比增长82%。引进培育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4人,总数达209人。科技人才量质齐升,对成果产业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二、聚焦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健全技术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方案,努力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集聚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蓝谷)中心及3个区域分市场投入试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服务点达17个、技术转移机构127家、技术经纪人600余人。针对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开展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举办7大板块、200余场活动,签订技术合同超过6000项。
二是发挥科技金融“造血”功能。股权投资上,已全链条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壮大等各阶段,组建的25支基金共投资项目29个、金额2亿元。融资担保上,为131家企业提供4.7亿元信贷支持,其中广受欢迎的专利质押保证保险,为45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5亿元。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全市第二家科技支行,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是强化知识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设立规模2亿元的重点产业专利运营基金和3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查处专利案件40件。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全市专利代理机构达47家。1-9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5042件,同比增长19.4%;在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60项获奖项目中我市占11项,其中一等奖5项。在第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评审中,我市共有25个项目预获奖,其中中国专利金奖2项。
四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孵化服务提质增效,引导引进院所建设“有根”的专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6家。全市各类孵化载体344家,孵化器累计备案在孵企业6420家、培育上市或挂牌企业142家。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投融资对接、科技政策宣贯、知识产权公益培训等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科技强企惠民
一是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意见,重点扶持百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000家“千帆”企业,带动超过1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首次增加到一年三批,开展培训20余场、企业4000余家,申报数首次突破2000家,同比增长近50%。全市重点高企入库3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816家。
二是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抓好企业税收优惠落实,2300余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和70%,其中12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按175%享受加计扣除额16亿元。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入网仪器3550台套。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提供检索18万次,服务企业800余家。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等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专利质押融资等公共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和“零跑腿”。
三是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出台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新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等六大行动,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5大产业方向,发布首批新技术攻关指导目录140余项,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技术瓶颈。26个项目获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获2.26亿元资金支持。科技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电科仪器仪表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的力神电池项目完成一期主体建设。中科曙光与微电子所共建中科院青岛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推动歌尔集团与崂山区签订协议,总投资67亿元的智能传感器项目落地。深入推进科技军民融合,编制海洋产业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军民融合海洋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惠民。新认定农业新品种40余个,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实施科技精准扶贫,发展科技特派员近千人,建立定点帮扶基地30个,实现200个扶贫重点村全覆盖。关注百姓健康,支持开展人用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创新药物研发。围绕环保、安全等领域,开展城市道路空气监控系统开发、安全生产监管等示范工程,持续改善百姓生活。
四、围绕创新效能提升,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一是加强创新统筹协调。进一步发挥科创委统筹作用,召开常务会、专题会4次,研究和协调解决科技奖励改革、院所发展等难题。出台科技创新智库、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管理等办法,公布首批科技创新智库20家,进一步体现科技创新整体工作脉络。
二是深化科技计划和奖励改革。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撬动资本市场各种要素投向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试点,拟依托国家高速列车等3个创新中心,试点下放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监督,将项目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分立制约。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强化科技奖励导向作用,突出科技成果本地贡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获奖比例。
一年来,市科技局通过“网络问政”“行风在线”“三民”活动等各类政民互动平台,收到意见建议近200条,我们逐项分解,狠抓落实,已全部办结。
回顾全年工作,我们虽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但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深知还存在一些差距:如,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2019年,我们将着力突出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抓好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围绕成果转化难题,着力优化创业孵化、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服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提升“双招双引”和科技军民融合水平;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