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网传文章《盐里面加了亚铁氰化钾》提到这种说法:“中央党校余教授发现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肌酐升高”,他排查所吃食品后认为罪魁祸首是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
其实,这样的“惊曝内幕”并不是第一次。2017年6月和2018年2月,关于食盐不安全的谣言就曾在多个自媒体、社交平台流传过。当时,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中央电视台“调查”栏目对此都进行过深度调查、采访和取证,专家也对此做过详细说明。
然而,铁打的谣言流水的读者,很多人一听这名字还是大惊失色:氰化物,太恐怖了!甚至许多人把这当作一种“阴谋”,要号召公众去要求监管部门“禁止添加”。
“亚铁氰化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要添加到食盐中?
亚铁氰化钾俗称黄血盐。在其分子中,氰根与亚铁离子紧密结合,很难分解,跟剧毒的氰化物完全不同。
60后、70后可能还有印象,以前盐总是结成大块,被人们叫做“盐巴”。买盐的时候要用工具敲,才能分开。买回家,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后来的袋装精盐,就成了很细的粉末,不会再结块了。
奥秘就在于其中加了“抗结剂”亚铁氰化钾!
那么,它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在制定安全标准时,用了1000的安全系数,把针对人的安全上限设定为0.025毫克/千克体重。这相当于,一个70公斤的人每天吃下1.75毫克,吃一辈子都没有问题。
我们通过食盐可能吃下多少呢?中国国家标准允许的它在食盐中的添加量为10毫克/千克。
按照这个标准来推算,相当于终生每天要吃3两左右(150克,相当于三分之一袋)的食盐,才有可能造成慢性毒性。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盐能到20克的话,就已经受不住要咸死了。所以,不管你有多重口味,每天从食盐中到的亚铁氰化钾距离“安全上限”都还很遥远。
实际上,大家认为食品安全标准最严格的欧盟,允许的添加量是20毫克/千克——中国标准的2倍。
还是那句话,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亚铁氰化钾在高温下会产生氰化钾?
那么,对于“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需要400摄氏度的高温才能分解它,平时,我们在家里做饭,到200摄氏度的时候,菜就已经要烧焦了。
那万一亚铁氰化钾在高温400°状态下,真的分解出了剧毒物质氰化钾怎么办?那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几十公斤的盐,才会中毒……
只有中国人才会吃含亚铁氰化钾的盐?
亚铁氰化钾用作抗结剂不仅在中国适用,在很多国家,食盐中含有亚铁氰化钾也是符合规定和标准的。
央视此前所做的实地调查显示,无论是在国内销售的进口食盐还是国外超市,以及外国购物网站销售的洋品牌食盐,大都含有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这样的抗结剂。而且,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
而对于“奥运会、世博会特供食盐及出口食盐均不含亚铁氰化钾”这种说法,中国盐业总公司盐品营销中心副主任崔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特供盐的概念不存在。在国家一些大型活动上,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使用的盐都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含有亚铁氰化钾的普通食盐。
【1】馒头加纸?面条加胶?
传闻: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多个馒头添加胶(有的说加纸)视频刷屏。
真相:类似视频早已在多地流传,不少专业机构也都通过实验做了专门澄清,不管是用面粉,还是用面条/馒头,按照视频里的做法,均可得到所谓的胶状物质,而且越是价格较高的高筋面粉,洗出的胶状物质越多。
这类所谓胶状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筋”。小麦粉的蛋白质含有特殊的巯基(HS-),具有亲水的特性,在水和揉搓的作用下会结合成网状,形成不溶于水的“面筋“。因此,面条和馒头被浸泡一段时间之,在不断手捏之后,面筋质(不溶性蛋白质)在水中无法溶解,感官看起来形似纤维物质,属于正常现象。再说,市场上的胶的价格比面粉还高,从生产技术上讲,添加胶没有任何必要性。
【2】吃清炖土鸡感染H7N9死亡
传闻:今年4月,网上流传消息称,“宁医大附属医院转: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昨天下午因吃清炖土鸡感染H7N9死亡,年龄37岁,孩子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紧急通知,暂时别吃鸡肉,鸭肉,因中宁县5570头家禽已感染。中卫市公安局宣”。
真相:此谣言已被多次辟谣过,但这次居然加上“中卫市公安局宣”的字样增强可信度,增加恐慌。另据通报,造谣者牛某已被宁夏中卫警方依法拘留。
套路:病毒感染的谣言早有传播,仅“H7N9病毒”相关谣言就有河南商丘版、江苏南通版、山西太原版等。另外,将病毒名目改头换面再传播的还有SK5病毒、bp5病毒等,波及到西瓜、杨梅、李子、草莓、酸菜鱼等。这类食品安全的谣言多属应季,巧借医院、公安局的名义,利用社会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焦虑,使很多网民误信。
【3】“飞机撒药治白蛾”
传闻:15—25日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飞机撒药治白蛾——园林办通知。
真相:今年3月,网警表示,园林绿化部门一般不会采用飞机撒药的形式进行防治,仅在虫害危害较强的时候才进行。飞防工作所使用的全部为无公害药剂,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市民不需要特地为此做额外的防护。除了青岛之外,江西省南昌市园林局、宁波市园林管理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相关部门也先后辟谣。
套路:这是一条“依附”季节的谣言。近几年来,该消息集中在二月到五月之间热传。这段时间正值各中小学、高校等开学季,春回大地、天气渐暖,晒被子、出游的人数较多,消息一出,更易引起网民的注意。
【4】从三亚来了外地人偷孩子
传闻:下午公安上学校了解情况了,家里有孩子的,大人都要看好,从三亚来了10000多个外地人,现已经到××省××市,已丢了2000多个,解剖了700个小孩的胸部,拿走器官。
真相:今年4月,经河北石家庄网警调查,发现信息传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湖北省应城警方发现传播在某小学家长微信群的紧急通知,系是有针对性恶意中伤他人。
套路:该消息沿用“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此前,泉州网警、贵阳网警、菏泽公安多次辟谣,甚至该消息在流传过程中,为了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变本加厉将“100多个外地人”扩大到“10000多个外地人”,而这些“外地人”的来源,也是谣传了多地。这样为孩子转发的“爱心接力”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多地网警也表示“已辟谣得心力俱疲”。
【5】食物相克说
传闻:红枣配虾皮能吃中毒?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在体内产生砒霜?
真相:辽宁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次辟谣称,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没有食物相克的说法,至今也未发现真正因为“食物相克”导致的食物中毒案例及相关报道。如果红枣与海鲜中的砷能产生砒霜中毒,那么至少要吃40公斤的海蟹。
2018央视3·15晚会上,通过选取螃蟹和西红柿样品模拟人体消化的试验,证明螃蟹的有机砷并未转化为有毒的无机砷,特别是被称之为砒霜的三价砷。另外“食物相克表格”中推荐的“中国营养协会”,早在2016年就被民政部曝光是一家非法机构,正规、合法的应是“中国营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大声疾呼”更是噱头。
套路:食物相克说从来都穿着貌似科学的外衣,利用“过敏”、“有毒”等“风险提示”引人关注,许多网民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有时还会将自己某一天的身体不适,对号入座为吃了两种可能相克的食物。这也是食物相克说常被误认为科学常识的原因。在日常选择食物时,我们更应考虑其营养价值、食品卫生以及与自身体质的适合性。过于迷信食物相克说会影响食物摄入多样性,偏离健康饮食、均衡营养的方向。
西瓜甜是打了甜蜜素
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弯黄瓜不能吃
吃小龙虾会得哈夫病导致‘酱油尿’无法医治
……
近年来,在网络和朋友微信圈,不时有人发出耸人听闻的所谓食品安全警示,这些伪科学包装的谣言,不仅混淆视听,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更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
中国食品辟谣网自2018年5月以来发布的辟谣信息
很多传播范围广的谣言,事后均被证明没有太高技术含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逻辑上都站不住脚。
然而,很多人依然在看到附有伪科学的谣言时深信不疑,热衷于“手动转发”,把谣言扩散出去。
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点击超5千次按情节严重论处,而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
【爱青岛综合整理报道,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