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四方股份建设的新加坡地铁项目广受当地好评。
一个城市要持续发展,必须在历史演进的逻辑中顺势而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借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视野宏阔、思想深邃,体现了传承古今、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体现了连接内外、开放共赢的高层思维,体现了互利合作、共建共享的行动逻辑,赋予“丝绸之路”以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为深植开放基因的青岛打开了全新的“机遇之窗”。青岛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双定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以加速产业转移带动结构升级,以扩大经贸合作带动开放升级,以推进海上合作带动蓝色经济升级,全力构建“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建设新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层次加深,青岛对外经贸水平不断提升,对外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跨国经营局面不断改善,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485.27亿元、增长11.2%、占比上升至49.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全市比重达到34.06%。
“一带一路”的不断延伸,为深化青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家经贸往来提供了绝佳契机。据统计,2017年,青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家贸易进出口实现46亿美元,同比增长9.8%。截至2017年底,上合组织成员国家累计在青投资项目162个,实际到账外资1.1亿美元。青岛累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家投资设立74个项目,中方投资总额5.39亿美元。
上合峰会,举世瞩目。青青之岛,郁郁葱葱。推开这扇“机遇之门”,青岛正积极创建中国首个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探索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模式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经验做法,全力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融入“一带一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沿着这条路,青岛用“丝路对话”搭建通商平台
经贸往来是“一带一路”的基石。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用心讲述“青岛故事”、推广城市品牌、共享发展商机……青岛用一场场“丝路对话”搭建起与世界合作的新平台。
迄今,青岛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欧亚非洲30个国家举办40余场以“通商青岛新丝路、经济合作新伙伴”为主题的“丝路对话”经贸活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有效搭建了境内外政企间双向对话投资合作平台。
全新的路径,需要全新的布局。青岛着力完善优化全球经贸合作战略布局,推动与世界上75个城市(省、州、商务机构)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中国香港建成7个青岛工商中心,编织起一张广阔且缜密、畅通且高效的全球合作网络,有效提高了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双定位城市的知名度,切实推动了青岛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经过多年耕耘,青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一起,浇灌出合作互助之花,培育出互利共赢之果。“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成为青岛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市场和境外投资地。
沿着这条路,青岛靠“企业扬帆”拓展空间
多年来,青岛积极探索企业“走出去”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绝佳机遇。
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广大企业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巧妙参与国际分工,深挖“一带一路”富矿。它们在开辟自身生存空间的同时,输出了打着鲜明青岛印记的资本、人才、技术,成为青岛国际化的先锋。
马来西亚吉打州地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一家来自青岛的民营企业——鲁海丰,正致力于在这里建设占地25平方公里,集渔业商业码头、交易市场、冷藏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补给整备基地、配套商业行政办公、住宿培训休闲服务等于一体的国际化远洋渔业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0家远洋渔业企业与12个国家建立远洋渔业合作项目,其中在缅甸、刚果(布)、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马来西亚等地建设了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
青岛建筑企业深耕海外市场多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初步形成了南亚、西亚、东南亚三大运营区域的战略格局。青建集团是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急先锋”,迄今承揽海外工程项目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一枝独秀不是春。依托青建集团海外发展优势,青岛创新实施“青建+”模式,以其海外布局为主体,重点推广“青建+国际市场”“青建+重点项目”“青建+产业金融”“青建+现代服务”等新的“走出去”发展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抱团开拓国际市场,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资金平台、贸易平台和对外承包平台。截至目前,“青建+”模式共计为1500家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带领近50家企业开启国际业务。
沿着这条路,青岛用“园区集聚”另辟蹊径
长期以来,广大走出去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聚合效应,抗风险能力不强。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青岛以园区为载体,开拓走出去新路径,不仅使青岛优势产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还大大降低了青岛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与成本。
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便是青岛融入“一带一路”、扩大与上合组织成员经贸往来的创新之举。从诞生之初,这一园区就打上了开放与包容的深深烙印。2015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与青岛签署《共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备忘录》。此举很快进入国家视野,商务部先后三次复函青岛,就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作出明确指示。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突破传统单向招商引资“单体园区”模式,通过多双边区域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推进跨境发展模式,面向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实现共享共赢。这一模式契合了“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涵,推动了国际双向投资贸易合作,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产业投资合作,实现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融合发展。
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青岛模式”引发普遍关注。目前,境内的胶州先导区已经吸引中外运、青岛华通等总投资238亿元的21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同时,一批境外重点产能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如今的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辐射范围已经从最初的上合组织国家,逐步拓展到了欧洲、亚洲、非洲、拉美和葡语系国家,初步形成了“面向欧亚、对接日韩、辐射亚太、拓展拉非”的全球开放格局。
率先而为,乘势而上。基于的良好合作基础,眼下,青岛正在谋求与上合组织国家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创建中国首个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沿着这一目标,青岛正积极对接上合组织等国际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以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为主体,打造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日韩和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日韩商品面向中亚和欧洲市场的国际海铁联运贸易物流综合枢纽,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沿着这条路,青岛以“改革创新”通达世界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方可贸易畅通、民心相通。青岛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手持“改革利剑”,披荆斩棘,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畅通丝路。
2017年5月12日,青岛海关与西安海关、山东检验检疫局与陕西检验检疫局、青岛港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大力推进港港联动和多式联运业务发展,加密开行往返班列,把港口功能向西延伸,打造内陆最便捷的东方“出海口”,把中欧班列开到海边,开通青岛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
此前,青岛海关牵头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覆盖山东、陕西、新疆等9省区内10个海关,形成了“十关如一关”的通关新格局,铺设了一条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关高速路”,搭建了企业从青岛进出境的“低成本、高效率”大通道,极大地提升了青岛港口的腹地竞争新优势,为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变则通,通则久。“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条创新之路。青岛改革既有管理模式,创新实施以备案制为主的海外投资管理模式,以“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建立了商务、发改、外汇管理三部门境外投资重点项目联审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了全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合力。
沿着这条路,青岛以“文明互鉴”增进友谊
“一带一路”不仅是商旅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共生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青岛抓住“一带一路”契机,与沿线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讲好“青岛故事”,与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不断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极大丰富了“国相近、民相亲”的丝路内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与“一带一路”悠久的历史渊源、精彩的历史故事,成为青岛和“一带一路”交流互鉴的纽带。1600多年前,东晋高僧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穿越位于今河西走廊和新疆的9国,赴古印度寻求真经。10年后,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北上登陆青岛,归国后写成《佛国记》,留下了关于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印记。2016年6月11日,根据这段历史创作的史诗舞剧《法显》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盛况空前。法显,这位舍身求法、矢志不渝、勇于圆梦的大德高僧,成为一盏引导青岛驶向“一带一路”伟大航线的不灭明灯。
眼下,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在青岛精彩纷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高官会及贸易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C20)、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涉外活动在青举办,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走进青岛,感受这里非同一般的魅力与活力。
继往开来,逐梦前行。遵循“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指引,紧抓上合峰会的难得机遇,青岛笃定前行,正在书写着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