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局长周安向市民作报告:
2017年,我们积极有效发挥财政政策、资金作用,聚焦民生改善、资金绩效、动能转换,财政总体运行平稳。预计全年财政收入约1150亿,增长7%左右;继续将民生作为资金安排的优先选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增长13%;减税降费继续加码,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80亿。
一、聚焦“为百姓理好财”,民生财政的导向更明确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积极采取“调、省、筹、晒”等措施,确保民生资金优先筹划,理财效果让市民能够有效监督。
“调”,即调整支出结构。组织对专项资金“拉网式”评估,逐一审核资金项目设置是否科学,用钱是否合理,对绩效不高的项目取消或减少资金安排,将腾退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
“省”,即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完善厉行节约制度体系,严格控制超范围、超标准支出。在连续四年压缩“三公”经费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压缩5%以上。
“筹”,即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民生等关键领域。组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66个,总投资1982亿元,涵盖环保、医疗、教育、交通、市政等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高残疾人服务、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晒”,即进一步提升财政透明度。在全面公开预决算、政府债务、专项资金等信息的基础上,要求每个部门将花钱效果向市民公开。组织预决算公开的全面检查,不仅检查是否公开,还要检查公开信息是否有说明、有解释,让市民既能看得见,又能看得懂、好监督。
二、聚焦群众所盼所想,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优化
今年,继续扩充民生“账本”,支持提高了17项民生保障标准,新增了5项民生保障事项,扩大了2项民生保障范围。
关注困难群体生活。筹资132亿元,启动棚户区改造4.8万套(户),完成住房保障6500多套(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50户。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490元。提高社会公益性岗位、协保人员补贴标准。安排10.3亿元,补助技能培训、融资服务等,支持城镇新增就业65.2万人。为325万户居民家庭购买民生综合保险,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支持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基本照料、疾病治疗等供养服务。
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安排12.8亿元,支持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新(改扩)建100所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80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免除了普通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提高了小学、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费补助的人数比例,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支持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建设,让青岛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大学。
为群众健康生活保驾护航。统筹16.8亿元,支持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惠及90多万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涨”。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普惠型机构养老,为2.4万名失能失智老人支付长护待遇2.6亿元。支持提高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困难居民7.9万人。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54元。支持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建成急救站8处,改善居民就医条件。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投入5亿元,推进李村河、水清沟河等14条水体整治,部分河段再现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投入3.8亿元,开展蓝色海湾治理行动,修复海洋生态。安排1.4亿元,对重点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村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湾长制、河长制,加大海湾、河库(湖)保护投入。拨付7.1亿元支持企业环保搬迁。统筹1.2亿元,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43台,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
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统筹11.4亿元,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增产增收基础。安排6亿元,支持海洋渔业发展,打造“蓝色粮仓”。安排2.4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214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实现了149个省定贫困村、13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摘帽。组建青岛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已为39个农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累计拨付13亿元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市农村社区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将农机补贴品目由36个扩大到63个,已补贴农机具5905台(套)、受益农户4310户。
完善公共事业服务。统筹59.2亿元,支持新机场、地铁、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城市重大功能设施建设。安排公交补贴18.2亿元、隧道通行费补贴5.1亿元,降低市民出行成本。筹措3.7亿元,保障黄水东调工程建设,缓解城乡供水压力。安排1.1亿元,支持扩大食品安全检测范围、品种和频次,新建改造15处农贸市场,创建星级农贸市场40多处,助力打造“食安青岛”品牌。支持160余处文化场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青岛院线”、“音乐季”免费或低票价演出等,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盛宴。支持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提高居民采暖质量。
提供更加包容、公平、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出台了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新市民覆盖,让他们在青岛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有发展”。推动各区市之间逐步实现民生保障标准的基本统一,加快改善薄弱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三、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积极财政政策的释放更充分
围绕降成本、助融资、增活力等方面想办法、出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加力实施减税降费,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面做好“营改增”改革及宣传、培训等服务工作,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税优惠;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取消、停征、减免、调整22项收费和基金;降低工伤、失业保险缴费费率。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超180亿元。为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落地,梳理、发布15类235项现行支持企业发展政策,通过互联网、新闻发布会、“千企招商大走访”等广泛宣传,帮助企业懂政策、用政策。
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服务实体。开展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试点,为396家次小微企业提供转贷资金43.4亿元。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挂牌上市”企业给予补助。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优的金融发展环境。
支持大众创业创新,为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安排4亿元,支持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创业孵化器,服务创业企业1万余家次、创客10万余人次。发放创业类补贴资金2.7亿元、创业担保贷款5.8亿元,为初始初创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投融资服务,完成政策性扶持创业1.7万余人,完成技能帮扶培训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4万人。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预计今年将新增小微企业近30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专利专项资金增长28%,支持专利授权补助、运用、保护等。安排2.6亿元,支持引进各类人才12.3万人。安排1.1亿元,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引进,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简化项目预算编制、下放资金管理权限,为科技人员“清障松绑”。
财政收入来自广大纳税人,财政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智慧。近年来,市民代表为财政工作献计献策,既体现了对宜居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上次“三民”活动中,我局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49条,涉及医疗、养老、教育、科技、生态环境、三农等方面,全部按期办结,其中,30余项建议最终进入政府决策程序得到落实,如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养老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财政各项工作在努力爬坡,也显现出较好成效,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很多。虽然民生政策不断提标扩面,但距离广大市民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虽然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导向,但政策的实施落地还需加快推进,目前城乡、不同区域间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有一定差距。虽然出台了很多扶持企业的政策,但有一些企业急需的政策还没有纳入进来,还有一些门槛过高,企业很难享受到。在适应发展新形势的过程中,仍存在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办法不多的问题。
新的一年,我们会加倍努力,在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提升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公平感;在大幅度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惠企政策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有效性,加速释放政策效果;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升为民管财、用财、理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