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年丨两地人才的梦想交织

2017-06-28 11:45 来源:证券时报

  21年前,Eva随丈夫赴港,开始了她在港的“创梦之旅”,她在香港自由开放的市场上实现了她想要的财富自由;

  20年前的7月1日,叶振都和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香港回归的报道,“看到滂沱大雨中解放军入港的画面,大家都很激动”。那时他26岁,对回归后香港的发展充满期待;

  去年,Danny和姜竣译通过前海梦工厂这个平台获得了来自硅谷著名投资人史蒂夫霍夫曼的天使投资。

  香港回归的20年来,香港和内地青年人才的许多梦想在两地融合的大洪流中被交织在一起,两地的经济和人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对“一国两制”的生动诠释,也是在这坚定不移的国策下实现“水乳交融”的美好愿景。

  香港

  只要你努力打拼就能出头的热土

  “你明早要来上班,要来参加培训,知道吗?”现为香港一保险公司高级经理的Eva团队里近日来了一名来湖北籍的新同事,该新同事随丈夫来到香港,做起来了保险销售。“这两年越来越多内地人在香港就业,大多从事金融业。”在Eva的观察里,香港回归后,金融业、保险业、高端服务业成了许多内地人在香港的职业选择。“香港保险销售中业绩排名靠前的多来自内地,内地人留港从事保险业的高峰期就是这几年。”

  “公司近年也推出了面向香港大专生的‘大专领袖工作坊’计划,这些学生可以在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来到我们公司实习,表现好的就可以直接留下来。”Eva告诉记者,近年来,香港许多知名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和银行都有类似的计划,许多在港读书的内地学生毕业后就直接留在这些机构工作了。

  在Eva的体会中,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就业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前刚进公司的时候,所有的网站、文件都是英文,几乎看不到一个中文,现在都是中文了,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平台。”这让许多刚来香港工作的青年人能快速适应香港的工作环境。

  “香港还能否自己当家做主”、“是否还有发展空间”,回归之前,许多香港人出于这样的顾虑和担忧选择移民海外,但回归之后,这样的顾虑逐渐被打消。“回归之前,和我一起在英国读书的同学想先观望下,过几年再回国。可回归后,这些同学都陆陆续续回来了。”到了2000年,叶振都的同学们都在香港各自的专业里发挥所长。

  随着香港和内地两地融合的不断深入,香港的许多领域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但在Eva眼里,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变,“香港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我可以大胆放心地去拼搏。”Eva说,在香港无需“拼爹”和拼各种人情关系,只要按照这里的规则努力去打拼总会有出头之日。“愿意接受挑战的内地青年人可以来香港,但喜欢依赖别人的人在这里谁都靠不住。”

  前海

  永不落幕的IPO平台

  2016年9月,在美国参加全球创新科技投资峰会的香港创业者Danny和他的合伙人姜竣译听到一个消息:全国双创周准备在深圳开幕,前海正在征选优秀的创业项目区参展。姜竣译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对Danny说:“这非常重要,我们赶紧准备材料吧。”随后,他们的创业项目“狗狗启蒙电脑(DOG PC)”不仅如愿以偿地在双创周上展出,还在9月下旬成功进驻了前海梦工厂。

  Danny和姜竣译的香港特斯拉公司成立于数码港,2014年通过INCU-TECH项目孵化进驻香港科技园,前海是公司打开内地市场的窗口。“通过DOG PC的手机APP端和产品连接,主人就可以远程了解自己的狗在干什么,与狗狗进行远程互助。”姜竣译介绍,狗狗还可以用DOG PC听音乐、打游戏、看电视等,“狗狗经过培训后,3天就学会了。”

  “等本轮融资到位后,我们也准备在前海注册成立公司。”事实上,前海梦工厂在建设初期就被姜竣译相中了,“我比较看重前海的格局够大。”金融机构、交易市场、科技创新、物流配套,在姜竣译看来,这里的每一种元素未来都有可能和自己的公司发生关系。

  而最让姜竣译赞口不绝的是,内地的人才“好用”。尽管公司成立于香港,可是在香港招人始终是姜竣译和Danny的烦恼。“香港的科技人才很少,而且很贵,初创公司一般用不起。”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香港人的创业意识不强。这两年,姜竣译参加了多次香港大学的校园招聘活动,在多次问到学生“是否愿意到创业公司工作”后,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一脸茫然,“他们对创业无感!”

  无疑,人才是香港创业公司在港发展的最大掣肘,此外,香港政府严谨的财务制度也无法抓住创业公司在资金上的“痛点”。“香港政府给我们的资助往往是企业先行出资后去报销的,但这只适合现金流强的中大型企业。”然而,如今走在香港科技园里,园区的活力有了大幅提升,孵化基金也开始有了改变,“首期的资金可以无理由发放,对资金的用途要求也放开了许多。”在姜竣译看来,受内地创业创新氛围和政策的影响,香港也开始着手改变。

  不久前,通过前海梦工厂这个平台的牵线搭桥,“狗狗启蒙电脑”这个项目获得了来自硅谷孵化器主席、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史蒂夫霍夫曼的投资。“前海就像个永不落幕的IPO平台。”姜竣译说,随着两地的融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香港青年来在前海实现创业梦想。

  我的名字

  13亿人都睇得到!

  1996年,叶振都毕业后开始在父亲创办的家族企业里做事,但如今,叶振都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香港青年联会”顾问。今年6月份,由香港青年联会主办的香港青年实习团已经出发前往北京、哈尔滨、上海,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习的岗位由当地知名企业、央企国企、港资企业提供,约有350个,但报名的人数达1200人。“此前虽然香港和内地青年交流活动频繁,但很多都是走马观花,我们想用6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帮助港生融入内地。”

  实际上,这个想法早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当时,叶振都游说上海的港资企业拿到31个岗位。去香港大学招募时,不到一周有500多学生报名。之后,学生去到故宫、国家博物馆,以及央企、国企和新闻出版机构实习,甚至北京的街道办事处也有他们的身影。据介绍,这个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0年。

  “13亿人都睇得到!”3年前,一位去CCTV新闻联播实习的港生在社交媒体里兴奋地宣布,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叶振都说:“这个学生第一次体会到‘13亿人口’是什么,对‘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了很深的感受”。

  此外,叶振都还告诉记者,实习团里曾经有一名在中资机构实习的学生,尽管实习期已经结束回港,可由于实习单位特别欣赏这名学生的工作能力,当时还特意为他买机票请他回来继续工作。“香港学生的语言优势、工作上的规范严谨深受内地公司青睐。”

  这个活动举办了5年后便引起了香港政府的关注,并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专项资金来资助。“今年暑假,广东省青年联合会拿出了2000个岗位。”可让叶振都感到遗憾的是,这种两地青年实习交流活动一直以来都偏单向发展,“内地学生也很想去香港实习,香港很多商业机构也很欢迎,可是特区政府的许多条例还未能实现突破。”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