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跨越·新征程】开放青岛,一路逆势上扬

2017-03-22 15:02 来源:青岛日报

  制图李晓萌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是青岛最浓重的底色、最靓丽的本色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未来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潜力。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树立更加开放的理念,不断冲破思想阻碍,着力拓展开放思路,深化开放与改革的互动,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五年来,顺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我市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青岛制造”“青岛服务”“投资青岛”“海外青岛”成为青岛这个品牌之都的一张张新名片,扬名海内外。

  五年来,我市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对外开放答卷:货物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53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22亿元,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逆势增长,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走出低谷;在全球投资意愿低迷、资本外流加剧的当下,到账外资从2011年的36.3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7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超过四成,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青岛资本加速“走出去”步伐,境外投资额从2012年的10亿美元跃升至2016年的52亿美元,增长4.2倍;服务贸易飞速发展,2016年全市服务出口总额一举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20亿美元……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青岛外贸蓄积新势能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承载着将“青岛制造”输往全球的使命,是青岛对外开放的“源动力”。出口搞好了,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年来,青岛咬定出口不放松,义无反顾地推动外贸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降成本、重研发、塑品牌步伐,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向资本、信息、技术密集型升级,从单一的外贸价值转移中的一环,向价值链上游和下游升级,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品牌运营商、平台服务商升级,不断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一大批青岛外贸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奏响铿锵有力的转型升级“旋律”,强健着青岛外贸的肌体。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技术含量较高、代表青岛制造“深厚功力”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超过四成。一般贸易规模接近30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六成,彰显青岛已经从加工贸易为主的“偏科型”外贸城市,逐步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同步发展的“均衡型”选手,内生力与抗风险能力双双提升。

  不日新者必日退。

  青岛外贸加快培育新型商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自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青岛着手培养适合跨境电商发展的土壤,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全力推进外贸互联网化,培育“互联网+大外贸”新型商业模式,藉此开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通道,构筑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一年来,青岛跨境电商后来居上,迈上快速增长通道。2016年10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元;2016年全年,达到120亿元,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功到自然成。

  市商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货物进出口贸易实现回稳向好。外贸出口2822亿元、同比增长0.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增加到2.04%。五年来,我市出口顶住压力,强力企稳回升,是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实现连年增长的城市。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青岛服务”注入新活力

  善弈者谋势。

  敏锐洞悉服务贸易在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角色扮演,是青岛这一轮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又一关键点。

  五年来,青岛着力建设新载体、培育新业态、拓展新领域,不断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立足制造业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增强“青岛服务”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目前,服务贸易领域八大创新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特色服务贸易集聚区、功能区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建设,服务业开放和双向投资有声有色,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及其他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风生水起,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作为服务贸易的“骨干”,青岛一直把发展服务外包当成“青岛服务”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从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打造服务外包人才集聚地等方面,全力提升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经过努力,青岛已经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城市”。2016年5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市商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服务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省比重达36.6%。青岛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运输、旅游、建设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巩固发展,贸易额占比超过80%,以保险、通讯、金融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贸易快速增长,占比接近两成。全市登记注册服务外包企业近千家,累计吸纳从业人员二十余万人。

  目前,青岛正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建立现代国际贸易运行模式,努力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

  积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投资青岛”筑起新高地

  资本是经济的血液。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青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投资需求低迷,国内资源禀赋受限、环境保护加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下,青岛积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引导外商采取并购、参股、股权出资等方式参与青岛传统企业重组和改造,带动国有企业改造升级和民营企业发展。

  全面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合作。2016年,青岛与大众、西门子、空客、庞巴迪、亚马逊、大陆、曼福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签约设立28个项目,协议外资额13.2亿美元,位列全省首位。

  五年来,青岛招商渠道不断拓宽,外资“朋友圈”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外资质量不断提升。五年间,青岛利用外资额连续跨上30亿美元、40亿美元、50亿美元、60亿美元和70亿美元五个“十亿台阶”,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曾一度跃升至首位。来青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青岛已经成为外资眼里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投资青岛”扬名海外。

  当下,外资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青岛实际运营外资企业近700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出口额、税收和新增就业分别占全市的33.7%、52%、40%和27%。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海外青岛”开启新篇章

  “走出去”拥抱世界,是与世界同频共振的最好方式。

  亚洲建厂、非洲采矿、收购通用家电、并购夏普工厂……五年来,青岛企业不时在全球投资领域引发“大事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一个青岛——“海外青岛”正在世界各地“初长成”。

  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旗下家电业务,交易额高达54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青岛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同样是在这一年,青岛万达影视并购美国传奇影业,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8亿美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并购项目。在国际舞台上,还活跃着百通、裕龙、青建、金王、渤海农业等一大批青岛企业,他们将成熟的发展模式在异域他乡复制、培育,成为青岛在海外的“生力军”。

  近水楼台先得月。先行一步的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面前,当仁不让,一马当先。

  数据显示,借力“一带一路”平台,青岛建立了100多个投资总额60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项目库,在建、筹建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达16个。“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经济,成为青岛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和新平台。

  去年以来,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对外投资中方备案核准投资额126.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中方实际投资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7.7%。从全省来看,青岛境外投资占比高达40%,龙头地位更加牢固。放眼全国,青岛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伴随青岛资本走出去的还有青岛产品、技术、管理以及文化,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青岛对外开放的内涵,扩大了开放的领域,优化了开放结构,提高了开放质量。”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青岛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日前发布《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基于GNP(GNI)测算的研究》认为,青岛对外开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济发展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城市。

  志当存高远。站在新起点的青岛,正在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以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为指导加快全球战略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强对外开放活力,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微镜头看大变化美国青年在青岛圆了“创业梦”

  开放的青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际人士的选择。今年40岁的美国人马修就在青岛实现了他的创业梦想。

  马修,出生于1977年10月,美国纽约州长岛人。14年前那个料峭的春天,因为向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年轻的马修万里迢迢,从美国只身来到大洋彼岸的青岛。走下飞机的那一刻,马修心里一动,他知道,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城市。“啤酒节、沙滩、海鲜、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热情友善的人们……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初到青岛的心情,马修至今仍记忆犹新。

  虽然前途未卜,但马修信心十足。

  马修十分顺利地当上了青岛一所学校的英语老师,这也是大多数外国人在中国的成长路径。但马修似乎不太愿意重复走别人的老路。他开始不停地寻找新的机会。很快,机会出现了。

  马修在美国曾经供职的保险公司DPG的上游保险公司不幸倒闭。DPG需要在短时间内把1万多条保单转录到另一个新的保险公司系统里去,还要迅速开发一个流程模式去管理每月到期的保单续单业务。而这恰恰成为了马修的机会。

  “以前这种转录工作都是各个保险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安排员工手动录入,而且保单续存工作还要进行严谨的损益评估,费时费力又费成本。”马修说。于是,已经对中国颇有些了解的马修向DPG公司的CEO安德鲁提议,把保单转录工作外包到青岛。刚开始,安德鲁以为他在开玩笑。然而,不肯轻易放弃的马修很快拿出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对在青开展服务外包的人力、房租等成本进行全面分析。这一次,安德鲁开始认真考虑马修的建议了。

  见事情出现转机,马修趁热打铁。他用3个星期,将六大领域的保单转录到了新的保险公司系统。于是,DPG公司同意他在青岛建设小型后台服务运营中心。2004年8月,由美国DPG集团全资控股的优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在青注册成立。自此,马修完成了他从求职到创业的华丽变身。

  马修并未因此志得意满。他知道,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自己。“数据处理业务只是保险业的非核心业务,要想留住客户,必须建立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成为专业的保险业务流程外包专家,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马修说。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找准方向的马修,带领公司开启了漫长的创业历程。自创立以来,优创青岛的员工数量和公司效益以每年20%-30%的规模增长,目前已在青岛的市南区、黄岛区和济南高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设立了四大海外交付中心,全球员工已达2350人,签约客户255家,占保险外包业务市场份额的6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随着业务量与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马修也曾经动过另觅他地发展的念头。但在遍访国内多地之后,他果断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扎根青岛,扎根山东。“青岛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支持力度大,园区配套设施好,人才储备充足。随着青岛的愈发国际化,我们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马修说。

  2016年,青岛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让马修兴奋不已。他说:“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有了这个国家级光环,我们对未来了发展充满信心。”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