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跨越·新征程】青岛经济转调:量增质更优

2017-03-22 14:42 来源:青岛日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面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千方百计稳增长、谋发展,一心一意转方式、调结构,稳中求进,“走”出一条激昂的发展曲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青岛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在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中,青岛名列第12位,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外,青岛在中国北方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排名中,青岛名列第一。财政收入迈进“千亿元俱乐部”,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2016年新增存贷款均超千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存款余额达1.46万亿元。2016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投资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重点领域中的高新技术投资增速达29.8%,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3.8%。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市逆势而上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显成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牛鼻子”,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迈得开步、忍得住痛、抢抓好牌、打出好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围绕推动供给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力促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老城区集中了大批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安全环保存在隐患,县域工业园区布局分散、业态混杂、发展粗放,严重制约了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我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引导产业向西海岸新区、高新区、蓝谷等重点功能区和新型产业园区集聚,大规模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升级发展蓝色、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大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益。

  根据市搬迁办提供的数据,这些年来,我市重点推进110户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截至目前,我市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114户规划内搬迁企业中,已有111户企业启动搬迁,67户企业的搬迁项目竣工,95户企业的老厂区实现关停。老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移动,而是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大提升,在生产装备、工艺技术、产品档次、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预计这些搬迁企业全部投产后,每年总销售收入将比原来提高60%,而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将下降30%以上,能耗将减少15%以上。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的实施,使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先后在工业产业聚集区落地,老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30%以上用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的建设,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产业,在实现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对“僵尸企业”处置这一难点问题,我市分类实施、稳妥推进。2016年以来,青岛华通集团作为我市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平台、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平台,果断对134家“僵尸企业”进行处置,对有经营活动的93家企业进行“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让20多家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随着供给侧改革日益深化,我市去产能效果明显,去库存稳步推进,去杠杆效果良好,降成本初见成效,补短板成绩喜人,为我市发掘潜力点、找寻新动力开拓出一条新路。统计显示,2016年1-11月,全市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不断下降,11月份仅平板玻璃过剩产能就下降5.9%;商品房销售面积1604.9万平方米,增长39%,商品房销售额1463.1亿元,增长43.5%,有力地支撑了我市商品房库存的消化,商品房库存量连续9个月减少。2016年1-10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01%;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0.2元。

  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制造业全面升级发展

  新增长,需要新动力。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这一本土优势,全力实施“互联网+”、“海洋+”、“国际化+”、“标准化+”战略,使青岛制造业在实践“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先行一步,呈现服务化、蓝色化、国际化、智能化、集群化五大升级发展趋势,经济转型发展的本钱越积越厚。

  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近年来,我市壮大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增值收益。例如,海信传媒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驱动,2012年以来已累计发展智能终端用户数2800万,互联网电视用户2000万,位居行业第一位。海尔金控从根植于海尔生态的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到重构产业生态圈金融实践,金控平台已为32类产业链的2.6万中小微企业、220万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服务。

  制造业向蓝色化延展。我市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创建“海洋+”战略,建立“海洋+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例如,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搭建了五大研发平台、四大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14000平方米的研发设施,申请10余项专利,获得20亿元风险投资跟进,形成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产业化完整产业链条;明月海藻集团从事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等六大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海藻活性物质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带动海藻生物产业扩展成为千亿级健康产业。

  制造业向国际化迈进。在外需低迷、外贸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市企业加快“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开创国际化新局面。目前在我市,除了海尔、海信等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外,还有即发、森麒麟、恒顺众昇、双星、澳柯玛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以海尔为代表的国际化公司,成功实现研发、制造、销售“三位一体”的海外布局。

  制造业向智能化演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率先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行生产智能改造、产品智能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打造互联共享的产业生态,在家电、电子、机械、食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行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石化、化工、钢铁、医药推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在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等离散制造行业建设数字化车间。例如,海尔建成24小时无灯智能工厂,红领建成酷特智能个性化生产车间,赛轮股份、森麒麟轮胎建成轮胎生产智能工厂,海信网络科技的智能交通系统、软控股份的轮胎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分别占全国份额的70%和60%。

  制造业向集群化演变。我市大力培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青岛动车小镇集聚了一批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以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高速动车组产能,产业集群规模超过700亿元;即墨龙泉汽车产业城聚集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30余家,年产值约260亿元;一汽大众一期带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近10个,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端,互联网工业强势崛起,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业创新创客蔚然成风,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成功找到了着力点。”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表示。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