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怀此憧憬,市民王女士将家搬到白沙河畔。“秋天经过此地,沿岸的芦苇荡随风飘摇,行人沿着木栈道走向芦苇深处,与水面相交的地方恰有落日点映,这是我向往的生活:景美、境幽。”
让王女士心生向往的水清、岸绿、景美的河畔风光,得益于我市近年来推行的大刀阔斧的流域治理工作,更得益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青岛要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五年来,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下,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功能不断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青岛蓝”勾勒宜居幸福图景。201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7%,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优良天数为299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33天,优良率为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
——过城河道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4.7%,同比基本持平;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两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为26.5毫克/升、0.42毫克/升,同比分别改善20.4%、72.9%,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2015年,大沽河治理工程提前一年完成,227公里的大沽河绿色长廊建成,“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治理目标全面实现;
——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共完成造林4.88万公顷,林木绿化率达40%,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彰显青岛“底色”;
——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胶州湾一类、二类优良水质面积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52.9%,提升到2016年的71%,2016年监测结果显示,湾中心及湾南部海域水质总体优良。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全覆盖,镇(街道)驻地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获得国家生态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区市。
去年12月,应C40城市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董事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城市与气候变化特使布隆博格的特别邀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出席了在墨西哥城举办的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第六届全球市长峰会,并在峰会上介绍了青岛在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质由此进一步走向世界,“生态青岛”闪耀全球。
“青岛蓝”:共看海天成一色
“生态青岛”,是由最清新的空气累积而成的底气。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洁净燃料替代、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等就成了题中要义。
“十二五”时期,我市关停、搬迁青钢、海晶化工、双桃化工等老城区工业企业94家,市区污染源基本消除;华电、大唐等382台燃煤锅炉废气完成高效治理,淘汰燃煤锅炉192台;淘汰黄标车14.8万辆,全面完成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实现国四车用油品升级;城市扬尘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在生态宜居幸福城市目标的指引下,过去五年来,我市能源消费保持低速增长,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升。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3150万吨标准煤,五年来年均增长2.8%,低于GDP增速6.1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1年的0.4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31吨标准煤/万元,五年来累计下降25%。2016年全市清洁能源供热面积突破3500万平方米,市区因供热燃煤减少导致的PM2.5浓度同比下降10.4%。
付出就有回报,努力便有结果。衡量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PM2.5由2013年的6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6年的4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72.9%提至2016年的81.7%。
五年来,我市坚持依靠执法和社会监督共同呵护蓝天。为让市民掌握监控的主动权,目前,300多台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已安装在企业中,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指数、监测设备开关状态等可实时刷新显示,根据需要随时生成实时监测报表。市民、环保部门、企业三方可通过网络获得监测数据、超标信息等,及时的信息传递避免了弄虚作假。
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副处长赵润德既在执法一线检查污染企业,还担任市环保局和省环保厅的培训导师。长期的培训经历让他对不同区市的环保工作有了横向对比。“精细化执法是青岛的一大特色,如何在相同的法律依据下发现危及环境生态的小问题至关重要。其最终目的就是无限接近企业零污染。”
海天相映共唱“蓝色交响”。生态青岛,是海洋生态的稳中向好。五年来,我市以胶州湾保护为主线,持续加大近海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提升,“母亲湾”重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
2014年,《胶州湾保护条例》获批实施,我市率先用立法的形式对胶州湾实施了终极性、永久性保护。一时间,目标明晰,保护胶州湾有了章法可循。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从颁布之初,全市上下多了一件大事。我市成立了胶州湾保护委员会,并设立了委员会办公室。综合性的胶州湾保护实施意见相继出台,陆海联动执法监督体系随之建立,日常巡查监管、定期巡查的制度同步完善。
对胶州湾的治理不仅局限于一地、一事,而是通过建立一个全域、动态的治理系统,统筹推进整个项目。我市投资2.5亿元对白沙河河口岸线、红岛岸线、小港湾岸线进行了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环湾绿道建设次第有序推进;在胶州湾保护范围内以及入胶州湾河流的河道管理范围两侧五百米内,未再批准新建或扩建不符合规定的工业项目、畜禽养殖项目、固体废物处置项目;以大沽河河口湿地修复为重点,修订完善了全市湿地保护规划……
夙兴夜寐,战略引领方向,力量不断汇聚。“母亲湾”的身姿愈发矫健,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蓝色海湾治理示范湾的目标离青岛越来越近。
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按优、良好、一般、差、极差5个级别对水质状况进行定性评价,2012、2013年胶州湾水质状况为差,2014-2016年胶州湾水质状况则均为一般,实现了质的提高。监测结果显示,胶州湾一类、二类优良水质面积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52.9%提升到2016年的71%,上升18.1个百分点。
“青岛清”:“母亲河”重现好景致
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
五年来,全市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整治污水直排口480处,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多万吨/日。在大量治污、减排工程保障下,地表水水质稳中趋好。2016年,全市所确定的27条河流39个断面,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改善7.9%。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两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为26.5毫克/升、0.42毫克/升,同比分别改善20.4%、72.9%,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2016年,大沽河堤防工程获评“大禹奖”。这一保护着沿岸19处乡镇、815个村庄、105万亩耕地、79万人口以及多处工程的堤防工程,受到我国水利工程行业最高奖项的瞩目,“母亲河”的治理成果受到肯定。
2012年2月,大沽河治理启动,工程以水利为主体,涉及交通、林业、农业、环保等多领域。到2015年,工程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三年的时间,227公里的大沽河绿色长廊建成,贯穿南北的防洪安全绿色屏障、生态景观旅游长廊、滨河交通轴线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现如今,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农村社区、景区等亮点项目逐步推进,围绕“母亲河”的旅游品牌将成为青岛的又一旅游地标。
五年时间,数字为水环境的改善结果作出了最有力的证据。数字背后,既有活跃在水质监测、执法一线的环保人数年如一日的工作,还有决策层高屋建瓴不断创新水环境保护制度的智慧和决断。
在全市32条重点河流实施的环境保护河长制,由区市、镇街党政负责人领衔,为水域治理做起了“当家人”。通过建立健全流域环境保护监管体系,17名河长、93名河段长亲自督战,治污和治水合力,谋划打造“水清、河净、富有生机”的水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青岛市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投入资金约50亿元,对海泊河流域、李村河流域、娄山河流域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整治总长度约83.9公里,还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新形象。
今年2月,中央竖起“生态追责”大旗,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守“生态红线”,越雷池一步则会受罚的观念正对全民的生态保护理念进行一场变革。
时间回溯,“治理者受益、污染者赔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则在更早的时间维度下,从奖励和惩戒两个层面给治理者吃了“定心丸”,给污染者下了最后“通牒”。大沽河、墨水河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试点对达到年度水质考核目标且比上年有所改善的区市,由市级进行奖励,未达到年度水质考核目标的区市,需向市级上缴生态补偿资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极大增强了各方的治污责任心,随着治理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项重点治污工程建设明显提速,保证了流域水环境的稳步提升。”市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青岛绿”: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青岛的决策层身先士卒,为“生态青岛”添一抹绿意。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市党政军领导纷纷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改善青岛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造林4.88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中幼林抚育面积9.19万公顷。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底,林木绿化率稳定在40%以上。其中,2016年全年完成新营造林15万亩,包括新增造林4万亩,退化林分修复改造11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火烧迹地恢复造林面积3000亩;新育种苗1.23万亩。
五年的时间,全市共建成万亩林场35处,改善提升城市绿地1821.86公顷,改善提升公园绿地1153.07公顷,城市绿地总量达到10852.84公顷,公园绿地总量达到2402.99公顷。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突破57.6亿元,到2014年达到150余亿元。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65:31:4调整为“十二五”末的39:52: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
努力奋斗,梦想终会成真。
2014年,青岛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园区原有168种植物的基础上,新栽植各类植物1500余种,园区绿地覆盖率从52%提高到71%,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大花园;
2015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我国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荣誉;
2016年,黄岛区灵珠山街道被评选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城阳区、胶州市被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
2014年,《青岛市创建国家生态市三年行动计划》印发,“青岛要在2017年建成国家生态市”的目标掷地有声。
“十三五”大幕开启,青岛要以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各模块、各项目持续发力,青岛正沿着既定的目标大踏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