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丁观海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一年级肄业的资格考入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号为23230,与臧瑗望(臧克家)成为同班同学。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学风严谨朴实。校长杨振声倡导“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著名教授梁实秋、游国恩、张煦、沈从文、任之恭、汤滕汉、黄任初、姜叔明、王淦昌等都曾给丁观海先生上过课,学校规定中国文学系必修课14门,选修课18门。丁先生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参加了中国文学系文家专集、戏曲概论、唐宋以降文、儒家学说研究、中国文艺云论、史学名著、古史字学、校堪学实习、地理学通论等毕业试验课目,并撰写了题为《唐人传奇述评》的毕业论文,以优异的成绩于1934年毕业,成为国立山东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由于成绩突出,丁观海被留校继续研究工作。此后,丁观海又先后考入上海交大,并自费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35年春,丁观海先生与公费赴美留学的恋人王隽英女士结为伉丽。并同留密执安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王隽英(1908~1960),山东省海阳县盘石店村人。父亲王以成,经日照人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1912年牺牲于诸城战斗。王隽英被丁惟汾收为义女,毕业于燕京大学,在丁惟汾的帮助下,公费留学美国。
丁观海先生学成回国后,被河南焦作工学院聘为教授。1936年1月27日,王隽英在美国生下了丁肇中。丁肇中出生两个月后,王隽英就带着他回到祖国,同在焦作工学院工作的父亲团聚。1936年8月,丁观海先生受聘回到了母校――山东大学任土木工程系讲师,月薪250元,讲授应用力学、投影几何、工程制图、工程材料、材料试验等课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山东大学奉命迁往安庆,不久又迁至四川万县。丁观海先生带领妻儿先到南京,后又到芜湖。不久,又举家渡江北上,逃到合肥。1938年,他们辗转汉口,西去四川,在万县的山东大学继续任教,1938年12月,丁观海受聘到重庆大学任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山东大学在内迁停办八年之后,终于在1946年春天在青岛复校。时任校长的赵太牟,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延聘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丁观海作为复校后的山东大学首批受聘教授,于1946年8月再次回到山东大学,在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任教授,月新560元。丁教授每月的学术研究补助费同赵太牟、黄孝纾、杨向奎、童第周、曾呈奎、何作霖、李文庵、王统照、陈瑞泰等教授都是五万元。1947年丁观海辞职离开山东大学。
1948年春,丁观海应台南工学院之聘,只身赴台湾。不久,王隽英携孩子赴台,住在台中市。次年春,丁观海举家迁居台北市。1950年,他转到台北市台湾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担任教授。
1989年10月,丁观海先生作为邓小平的客人访问了北京,他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目睹了祖国的巨大变化。
1991年4月,丁观海先生病逝于台北,终年80岁。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来源:山东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