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工人群体,是中宣部确定的实现中国梦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宣传的重大典型。正是紧紧依靠工人群体,青岛港在腹地不是最广、区位条件不是最优越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虽然全球港航业形势并不乐观,今年青岛港排名仍从全国第五升至第四。近日,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对青岛港工人群体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采访。《青岛新闻》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下面请看第一篇:港口的金牌工人团队。
在青岛港技术比武现场,轮胎吊司机李长乐正在展示“步步登高”的绝活儿,在20多米高的驾驶室内,李长乐操纵载具,将一颗台球放置到一个开口直径1厘米的钢管上,这个绝活儿练的是稳、准、轻。因为港口经常接卸易碎、高危货品,接卸时箱体不能有丝毫震动。
在青岛港,每个基层大队每月都会举行技术比武,选出队内技术最好的工人给予奖励,技术突出的工人作为当月岗位培训老师,辅导队友提高技能水平。在这种氛围下,青岛港诞生了许多绝活儿:毫米神功、显新穿针、王啸飞燕,每个绝活儿后面就是一个金牌工人,每个金牌工人又带动了一批队友。目前青岛港80%的一线工人都能掌握这些绝活儿,工人们用每个环节秒的冲刺,创造了不断刷新速度和效率的发展奇迹。
这些桥吊中,有的已经使用了10年以上,控制系统需要的进口原件早就停产了,如果更换整套系统需要花费2千多万元人民币,青岛港的技术人员用了半年时间不停研究试验,仅花费200万人民币,就用国产件改造了控制系统,某些性能指标还有了很大提升。
自2000年以来,青岛港共拿出4000多万元奖励优秀科技人才,鼓励每个人都动脑子、出点子、创品牌。目前青岛港已经拥有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作业效率连创新高,上半年港口吞吐量逆势上扬,超过2.3亿吨,同比增长11.3%。
青岛港通过创新“寻标定位、对标定向、达标定量、夺标定期、创标定责”的管理体系,把奋斗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大队、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并建立帮助工人岗位成才的培训、奖励机制,激发了港口工人的正能量,让一个个金牌工人在港口诞生,金牌工人成为推动青岛港发展的强力引擎。把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放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位,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是青岛港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