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假期从2月7日至13日,也就是除夕到初六。
地铁来了!市民该如何乘坐地铁?市地铁办发布乘车“八步走”...
从1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十强选手同台交锋,现场拼口才、比反...
新闻-青岛网络电视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13青岛港典型报道 > 绝活展示 正文

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

2013-08-17 15:12来源:青岛晚报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追求!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30年,也是青岛港突破创新、锐意进取的30年! 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岛港人在黄海之滨这片热土上,寻找、追逐、并共同铸就着一个属于时代的辉煌大梦!一艘艘万吨巨轮在这里装卸,一排排吊车在这里升降,一队队青岛港人在这里忙碌穿梭,一个个“明星工人团队”在这里集结,一项项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

   30年前吞吐量只有2000万吨的小港,现在吞吐量一举突破4亿吨、成功跻身全世界第七大港口,这个被誉为“皇冠上明珠”的世界著名港口,用一组组跳跃的数字见证着一个东方大港的崛起! 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21世纪同样也是属于屡屡刷新纪录创造奇迹的2.4万青岛港人的世纪!

   知识经济的浪潮惊天动地,信息时代的巨变日新月异,世界眼光谋未来,国际标准求发展,本土优势迎挑战,2.4万青港人正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炼就他们自身的钢度,追逐着他们知识兴港、科研强港的雄心大梦!□首席记者姜宝虎记者赵黎实习生郑颖琦

  拿着工资进“学堂”

   贺志香是来自临朐的农民工,也是一名农民工家属。对象到青岛港之前每天的生活就是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活干了很多,力出了不少,就是拿不回钱。2000年2月,他应聘来到青岛港工作。“一到这儿,他就感到与自己以前打工的地方不同。来到这里后,不是马上就去干活,而是先拿着工资去学习培训,这是以前从来没遇到过的事情。 ”

   贾永旺,物流公司商检查验队副队长,集团突出贡献人才、“十佳农民工”。从小生活在东北偏远农村的贾永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几亩薄地,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中专毕业后,贾永旺种过地,打过工,为了实现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四处辗转,几年下来不但没有实现梦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2004年贾永旺来到了青岛港。队里安排他学习叉车操作,领导和师傅们不但给他发了全套的学习材料,还从机械常识到驾驶技巧,事无巨细地传授。岗前培训、在岗位上不断学习是工人们的生活常态。

   董新龙,供电公司工程队项目负责人。2003年,他的母校青岛技师学院邀请到许振超来作报告,许振超的成长成才经历深深震撼了他,他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够像许振超那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2006年,董新龙被招入青岛港。 “入港后公司安排最好的师傅手把手地带我,教理论,讲实践。我白天利用维修机会了解设备性能,工余时间利用废旧材料练习配电盘组装,晚上回到宿舍趁热打铁,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很快我就成为队里的技术骨干,组装的配电箱也成为青年员工学习和公司对外承揽项目的样本。”2009年,董新龙就获得了集团技术比武电工第二名,并考取了山东省“金蓝领”技师,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对知识的尊重,对梦想的追求改变了许许多多青岛港工人的命运,也改写了青岛港的命运。

  5年炼成新“鲁班”

   入港5年的农民工乔伦,被称为新时期的“鲁班”。 5年前,乔伦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娃。2008年,乔伦踏进青岛港的大门,成为了港口发展的主力军——技术工人。入港以后,乔伦被分到了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从事流程设备的维修工作。班里专门给他安排了师傅,教他学安全、学技术、学作风。在工作中,乔伦慢慢对设备零部件的构造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自己手脚勤快,舍得出力,凡事又喜欢动脑筋,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常规维修项目的要领,逐渐成长为班里的技术维修骨干。2011年,入港仅三年的乔伦发明的“新系列工具”,荣获了集团下半年工属具革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8月24日,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在青岛港隆重召开,乔伦带着自己发明的工具参加了创新工属具的展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记功个人”。2011年12月28日,在集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乔伦被评为集团“乔伦精创”员工品牌。

   目前,乔伦先后发明制作了8套共30多件的可用于维修打磨、钻孔、清理、割圆、錾起的工具,消除了维修工作中很多安全隐患,提高了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乔伦兴奋地说:“目前,队里正在整理我创新发明的工具,看哪些能够申请注册国家专利。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娃,在港口的培养下,竟成为一个人人称赞的‘发明家’,让我感到在港口有地位、有尊严,有干头、有奔头。 ”集团每年投巨资开展培训,在每个基层队设立员工学习室,购买大量科技、文化和专业书籍,“用人而不是用工”的理念,在青岛港遍地开花。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