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假期从2月7日至13日,也就是除夕到初六。
地铁来了!市民该如何乘坐地铁?市地铁办发布乘车“八步走”...
从1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十强选手同台交锋,现场拼口才、比反...
新闻-青岛网络电视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13青岛港典型报道 > 媒体评论 正文

梦想扬帆青岛港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2013-08-17 14:51来源:人民日报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精神动力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

  8月1日,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港闷热潮湿,前湾集装箱码头上空气更是宛如凝住了一般。青岛港叉车司机苏升伟正在表演他的绝活“神叉毫厘”——

  针眼:1毫米;穿针工具:固定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只见苏升伟驾驶叉车,两次成功地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挑起针眼仅1毫米的钢针。

  现场观摩的记者大呼开眼界:“平时用手穿针都很难一次成功,人家竟能开着叉车穿针!”

  苏升伟还有好多“绝活”:“立强飞刀”,用固定在叉刀上的电动砂轮机,割断直径仅2毫米、紧贴在灯泡上的钢丝;“堆码巧匠”,码垛标准达到“一刀切、四面光”,整齐得就像豆腐块……

  “绝活”来自苦练。“绝活”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练习,流不尽的汗水。为练就“走铁桥倒车不回头”的基本功,苏升伟和同事用30厘米宽、12米长的槽钢架成桥,叉车上桥走到头再倒回来,而且倒车时人不能回头。“刚开始非常害怕,吓得手脚发抖,但我深知苦练才能出真功,常常一练就到大半夜,失误一次,再加练20遍。”

  练“绝活”苦,但人人爱练。被评为2010年“集团突出贡献农民工”的杨庆鹏,20多米高的油罐,每天检查要登七八趟,下班都累得迈不动腿,但一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先后琢磨出20多个安全生产的“金点子”,有18个被采纳。杨庆鹏说:梦想不是空想,梦想是要用加倍的汗水浇灌的。

  对于干出成绩、练出“绝活”的职工,青岛港都将他们树为标兵,并且将这些荣誉与经济收入挂钩。

  “苦练绝活,让我名利双收。”苏升伟说。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到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他先后取得13个技术资格证书,学会了装载机、集装箱叉车的驾驶,连续三次在山东省技能大赛夺冠,成为青岛港集团物流公司第一批和集团签订劳动合同的优秀合同制工人,2011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如今,我在黄岛安了家、买了车,从打工的农民成了一个工作有尊严、生活上感到富足的城市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看待职工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怎样看待生产力要素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关系?青岛港的答案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港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年来,青岛港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理念贯穿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搭建“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机制,把港口变成了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为广大职工人人出彩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徐万年,这位曾被温家宝总理称为“副县级农民工”的全国劳模,如今又进一步,成了“正县级”。从最初扛大包的装卸工到如今的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在青岛港是很多农民工的偶像。

  “在青岛港,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有为的人有位。”徐万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青岛港的用人机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青岛港一系列育人用人的好政策,给农民工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目前,青岛港的9000多农民工中,有889人担任了班长、车长,41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1人担任合资公司党委书记,近3000人有了各类职称和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补贴。

   情感源泉

   体面工作,幸福生活

   有地位,有尊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在青岛港这个2万多人的大家庭里,人才汇聚,埋头苦干的人比比皆是,如此爱岗是什么原因?“让职工体面工作,过上幸福红火的好日子”,这句实实在在的话或许就是答案。前港公司为给夜班工人补充营养,每人每天发放一包牛奶,一年所需90多万元的经费由公司机关节约省出。夏天见工人衣服被汗水浸透,立刻上网查询解决办法,第二天就买回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冬天见环卫工人冻得跺脚,给每人发放一双棉鞋垫…… “一双鞋垫虽小,却暖脚又暖心。”前港公司装卸一队副队长朱广田说,“公司处处给我们家的感觉,给自己家里干活,谁会偷懒?”

  在青岛港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职工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但带着责任在干,而且带着感情在干。

  “我对车辆特别有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西联公司机械二队技术主管张法胜之前担任车长,每次擦车“就像给孩子洗脸一样”。在他的带动下,车组成员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爱车、保车意识不断提高,所驾车辆一直被评为公司的“红旗车”。

  潘其君,大港公司装卸四队副队长,2000年进入青岛港,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当值班队长,2008年成为副队长,潘其君不断升职的秘诀就是:“干,发自内心地愿意干,扑下身子把岗位当自家地种。”

  拼命干活,是因为潘其君觉得青岛港让他感到有地位、有尊严,有干头,有奔头。“别的不说,干部职工的收入、保险、福利待遇都在公开栏上公布,这在很多地方就做不到。”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这是国企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青岛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出台过程,不断创新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让广大职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落实职代会的提案工作是青岛港的第一号工程和第一号任务,每件提案都要落到实处,切实做到让职工代表满意。”青岛港集团每年召开两次的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主要舞台。

  2009年,轮驳公司职工徐从泰向集团职代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配备六艘大马力拖轮、一艘趸船。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能否通过,徐从泰心里没底。最让他没想到的是,集团主管部门立即与他面对面反复论证,提交职代会通过后,2.4亿元的投入很快把提案变成了现实。

  除了职工代表大会,青岛港还逐步建立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干群恳谈问答会、员工接待日、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开办“民主公开栏”,每月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考勤情况、评比奖罚等内容;开通职工网上论坛,每季度组织职工“金点子”评比。近两年来,职工提出的680多个金点子“点点生金”,产生效益2.3亿元。

  青岛港积极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关系,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且保证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岗位员工。2012年的增资改革工作中,青岛港共在广大职工中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专题会100多场次,几万人次参与,发放职工问卷近24000份,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共15732条,并逐条进行研究和作出答复。为确保大家都满意,增资改革方案经过了12次上下反复讨论后才出台。据统计,为提高职工待遇,青岛港从1988年到2012年,共为职工增加了34次工资。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