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假期从2月7日至13日,也就是除夕到初六。
地铁来了!市民该如何乘坐地铁?市地铁办发布乘车“八步走”...
从1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十强选手同台交锋,现场拼口才、比反...
新闻-青岛网络电视台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13青岛港典型报道 > 圆梦故事 正文

80后海港梦:码头上的大学生装卸工

2013-08-13 18:32来源:青岛新闻网

 

  青岛的雨季并不算多,但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雨夜,都是对码头一线装卸队里的大学生们的考验。

  7月31日晚上,一夜大雨。25岁的单云柯晚上7点10接上夜班,刚在雨里站了不到五分钟,已全身湿透,两只鞋里灌满水。雨衣此时穿在身上更显沉重。清晨四五点,天边蒙蒙亮,又一辆集装箱停下来,单云柯一只手拎起一个10多斤重的锁垫,熟练的安装到一个集装箱拐角。上午8点20,盛夏的阳光已经很毒辣,此时,他在离码头不到10米的工作地已经整整站了13个小时。这一晚,他共拆装锁垫1000多个。终于,又一个夜班结束了。

  两年半前,傅忠辉第一次走进青岛港码头。上班后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和一起进来的另外7名大学生练习熬夜。8个小伙子,就那么干坐在值班室,没有什么可做的,师傅每隔一段时间进来看看,谁睡着了马上叫醒。读大学时他曾经因为宿舍早早熄灯不能多玩一会游戏而懊恼,而现在,想睡却不能睡。在码头,工作时的一个瞌睡就有可能酿成大的安全质量事故。

  杨志磊从小家庭很贫困,家里连个大门都没有,每到晚上父亲都找一些玉米杆堆在门口当门。他小时候因为不经意间看到电视上关于许振超的报道,就立志要当“楷模”,做“标杆”。当看到青岛港招聘装卸工,山师大本科毕业的他毫不犹豫地递上简历。他要成为这个时代的“许振超”。

  27岁的薛文强身材高大,韩国金泉大学留学回来后,他像当年父亲16岁时那样,在青岛港码头当了一名一线装卸工。父亲、儿子,两代人,在同一个码头,干着看似相同的工种,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大学生装卸工。

  他们大学毕业,也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但最终选择了看似最艰苦的港口装卸工作为事业的立足点。

  他们尊重曾经肩扛背拉的码头工人年代,但他们更要突破他们的父辈,在港口渐变渐快的转型时代,成为“知识蓝领”,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被中宣部确定为实现中国梦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宣传重大典型。近日,中宣部组织“青岛港工人群体典型事迹采访活动”,全国40多家媒体齐聚青岛港。青岛新闻网记者作为其中的一员,走进了青岛港工人群体,面对面采访一线先进码头工人。从今日起,中央和山东省、青岛市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及都市类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深入反映青岛港工人先进事迹。

  系列报道之一: 从韩国留学生到码头装卸工

  

  

  薛文强和当码头工人的父亲合影  

 
韩国金泉大学留学时期的同学合影

  薛文强,1986年出生,2008年从韩国金泉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如今已在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从事码头装卸工两年半时间。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青岛新闻网


关于"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