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18:32来源:半岛都市报
大与小港口是舞台,人人练绝活
走进青岛港,几乎每个岗位上都能看到工人们精彩娴熟的“绝活”技能,人的创造力成为了青岛港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核心元素。
在50米高空的吊车操作平台上,肉眼根本看不到地面平台上放置的靶心,而吊车工人却能凭着感觉操作吊具,丝毫不差、又稳又准地在靶子中心扎上一个小孔,正中十环;装卸工人使用固定在三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挑起针眼仅有1毫米的钢针;利用固定在叉刀上的电动砂轮机,割断直径仅有2毫米,紧贴在灯泡上的钢丝,保证灯泡完好无损;两辆大铲车配合开启啤酒瓶,完美展示“空中倒酒”……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杂技表演或魔术表演,可实际上,这是青岛港员工练就的拿手绝活,工人们还起了“神叉毫厘”、“毫米神功”、“铁骑迎宾”等富有韵味的名字。本应笨重繁琐的机械到了工人们手中变得如此灵活,走进青岛港,几乎每个岗位上都能看到工人们精彩娴熟的“绝活”技能,人的创造力成为了青岛港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核心元素。
这是青岛港一线码头工人创造的岗位奇迹:许振超和“振超团队”创出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并先后8次刷新;孙波和“孙波团队”创出铁矿石装卸世界纪录,并先后19次刷新;皮进军和“进军团队”创出纸浆接卸世界纪录,并先后4次刷新。
在众多的员工品牌中,“琳琳快磅”的创造者王琳琳原本是前港公司库场一队的一位普通司磅员,她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如果将过磅用的手按铃改为脚踏铃,把推拉式的小窗户改为固定小窗口,每辆车过磅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两秒钟。这一建议被公司采纳后,每年在过磅的环节上可以多通过上万辆车,能多运出60万吨矿石。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两秒钟,却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节约了港口的存货空间。王琳琳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磅员,却以自己的行动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
在青岛港,鼓励每个人都要练绝活,岗岗创新,这使一个信念深入人心——“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了身怀绝技的“明星”,普普通通的码头工人也能当发明家,而且绝活一般都是直接用工人的名字命名,即使是食堂管理员于美琴研究出的大饼也被命名为“美琴大饼”,被公司认定为“十大员工品牌”。目前,青岛港已经拥有了1380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
高与低低学历照样当金牌工人
青岛港历来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坚持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
2003年4月27日夜,超级巨轮“地中海法米娅”号靠港,需要紧急卸下3400个集装箱。负责此项任务的许振超深感责任重大,那一夜,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
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改写了世界集装箱卸货效率的新纪录,创出了震惊世界的“振超效率”。这一年,许振超54岁,成了新时期全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据许振超介绍,青岛港历来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坚持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
坚持“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肯定谁,小角色可以有大追求,低学历可以掌握高技能,小岗位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成才理念,这促使只有初中学历的许振超仍然成为全国闻名的金牌工人和桥吊专家。
许振超目前有很多头衔,但他最自豪的还是码头工人这个身份,“出名前是个码头工人,出名后还是个码头工人”,话语仍旧很朴实,“以前码头工人就是苦大力,又苦又累又脏,根本不被人家瞧得起,找媳妇都不好找。现在则是大变样,干得好不仅企业奖励,还能获得社会认可,名利双收,码头工人挺起了腰杆。”许振超如今已经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他现在梦想还是和生产有关,希望能够建立高空维修车间,这样今后无论刮风下雨,都能维修桥吊。
许振超向记者说:“在青岛港,无论什么岗位上,像我许振超这样的‘金牌工人’大有人在。有了青岛港鼓励创一流的大环境,才能有‘振超团队’,也才能创造出‘振超效率’。如果只是凭借我自己的能力,即便技术再好,也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