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的每个器官都包上防晒纸
2010年7月,逛完了南中国海,“小胖”多少有点累,它提前进入“冬眠期”。外衣脱下来,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重新进行了体检,鉴于小胖曾经的顽皮表现,被称为它家长的工程师、驾驶员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对它进行了5大方面的心智培养。谁让它这回要走出远门串“亲戚”呢?得让咱家小胖在亲戚家也能吃得开。美美睡了一大觉,醒来的小胖不仅精神帅气,还成熟了不少,有点霸气外露。
2011年7月1日,“小胖”舒舒服服地躺在向阳红09母船里,在家长们的陪同下,随着一声汽笛拉响,开始远赴万里大洋,到东北太平洋去串亲戚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上试验启航!
如果顺利的话,一去一回各要15天,中间15天试验,至少45天的漂泊在大洋上。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家长们真的很操心。担心小胖脸上的“眼睛”、“鼻子”等器官被太阳灼伤,视频,灯光,每一个部件都精心包上了防晒纸,两个机械手臂也紧随潮流,穿着订制的套袖;生怕小胖被大风急浪带来的盐分毁了容,专门请锌块来帮忙,代替小胖吸引盐分,让小胖毫发无伤;海浪颠簸怎么办?没关系,有两层防震装置来隔离,再加上每5天来一次全身通电检查,看看小胖的脑子转不转,经络通不通。
载人深潜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深海科学考察技术,而“蛟龙”号则集成了中国最先进的深海装备技术。如今,很多人知道“蛟龙”,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整个设计师团队历经近十年、海试团队三年来的倾心付出!
下潜海域靠近美国夏威夷
在家长们的一路悉心呵护下,半个月后,小胖来到了第一个亲戚家,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为什么到这儿来?因为小胖长大以后,不是为了挑战海水深度,它要带着科学家们到深海去考察。因此,这次中国载人深潜海上试验在突破5000米深度后,重点要转向应用性试验作业。小胖在达到海底后,要让家长们首次近距离的看看这个区域究竟有什么深海生物,日后在勘探多金属结核的时候,就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这片海域接近美洲大陆,位于美丽的夏威夷群岛附近,可小胖来了一看,没有草裙舞,只有深海蓝。第一次造访,这家亲戚可是热烈欢迎,海浪、海涌俩兄弟,蹦得两、三米高,总想给小胖来个热情大拥抱。可小胖家族,甭管美国的、日本的,老牌的、新造的,都很含蓄,喜欢温柔接触。因此这家亲戚的热情让咱家小胖受不了,等了三天,亲戚的热情丝毫不减。家长们没办法,决定改天再来,带着小胖南下,去另一片海域先试试深度。
早前去过远洋的同事描述,在海上漂行,怕的不是浪,而是涌。这一回可是真切感受到!大海茫茫,人类太渺小了。而一个涌过来,波长,力大,船被抛起,再扔下。周而反复,连一般不晕船的水手也吐了。船上的首席科学家曾先后七次来过东北太平洋。他说,此前每次来太平洋真的是“太平”的洋,海水如丝绸般顺滑平静,海况特别好。可这一次却很意外,也很异常,太平洋一点都不太平。三天,甚至之后的一周,都没有满足“蛟龙”探海下潜条件的海况,异常天气让大家颇感意外。
“小胖”金属外衣上的漆脱落了
南下,接近无风带。尽管涌还比较大,但海况总体已好于第一个试验海区,小胖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下潜任务。尽管有五项大的技术改进,尽管每一个零部件都通过了7000米水深压力的测试,但毕竟近一年没有试水,毕竟经历了1万多公里海上航行中的颠簸,小胖能否达到一年之前冲刺3000多米的状态?家长们都没有十成把握。因此,第一个下潜任务,小胖就要验证这一点,超过3000米,测试出海水浮力与潜水器自重之间的均衡深度!
笔者曾见证过中国载人深潜在南中国海挑战3000米深度,对“蛟龙”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但是海上试验毕竟充满很多未知的风险,3000米并不是一蹴而就,曾因报警有过中途折返。太平洋上的首次下潜自然让笔者为舱内的三位试航员捏了一把汗。但他们却表示,他们更希望如果“蛟龙”存在问题就在下潜中都暴露出来,它想发脾气就使出全部性子来,这样回来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纠正它的缺点,让它在日后更安全可靠、性能极佳地投入应用,也为未来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答案。
“蛟龙”首次试水颠覆了笔者对3000米级海试的印象。顺利突破4000米水深!回到甲板上的“蛟龙”号告诉我们,可能是惊动了这里的“龙王”,硬是让它签个名再走。
你看,小胖原本两侧都有“蛟龙”字样,但出水后两侧各留了一个“蛟”、一个“龙”在深海龙宫。请教了帮小胖美容的工程师才知道,原来,在深水的巨大压力下,附着在小胖金属外衣上的漆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