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民,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总编辑、报社社长、教授
郭秀梅,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修方舟,青岛市青联委员,嘉木美术馆创建人
张守鑫,青岛鑫义社工协会会长,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俞凡,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
胡凯,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
陈奕彤,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博士
杨静静,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主持人
李昊林,北京大学法学专业学生,2015年青岛二中理科状元
李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青岛17中福彩班2015届毕业生
关闭

1977·伟大历史节点的亲历者

那是一个注定永载史册的时刻——1977年12月,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我就是这场历史大变革节点上的亲历者,见证者,幸运者。

1977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特务连服役,正当我踌躇满志之时,因为一次变故,部队决定对1973年入伍的某省兵一律复员,自己受到牵连。而就在此时,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了,由于退伍前在部队参加高考已经无望,我就向连长指导员申请早日退伍离队,回到家乡赶上高考报名,参加1977年高考。

那半个月,我唯一做的就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把那几本政治内容多于实质内容的高中课本翻得散了架。

高考那天,母亲给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煮了几个鸡蛋装在我的挎包里。我特意换了一身摘了领章帽徽的崭新军装,走进考场时,引来许多考生和监考老师好奇的目光。我暗暗下定决心,就为这身军装也要考好,不能让首长和战友失望,不能让亲人失望,更不能让自己失望。

1977年,我们省高考分为理工和文史两大类,理工科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4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4科。

我报考的是文科,许多考题的知识点在部队多年的学习训练中直接或间接都接触过,尤其是作为有着连队文化教员性质舞文弄墨的文书,军营烙印让我优势明显。

记得语文满分是120分,其中必作题30分,参考题20分,作文70分。改“学习雷锋……”病句、分析陈毅《梅岭三篇》的思想内容等,都是部队生活遇到过的,记得我还出过《梅岭三篇》的黑板报。

当时作文有两个题目选择,一题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二题是:为抓纲治国初见成效而热烈欢呼。

数学有点难,但对于当过要掌握等高线、发射角、测距、绘地形图等特种技能的“特务兵”的我来说,还能应对。记得当时高考考场是在县一中,考数学时,有意无意之间,我瞥见同桌卷子上直到交卷都是一片空白。

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镇中学的鞭炮放起来了,镇政府的锣鼓敲起来了,县广播站的高音喇叭响起来了,父母和家人高兴地哭起来了……

那一天我没有哭,只是激动地一个人爬上郊外最高的吕祖庙山,朝着连队的方向,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关闭

1986·骑着爸爸的自行车去高考

当时我们是要统一参加省考,省考通过的学生才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因此,我们班里参加高考的同学就比较少了,全班只剩下5、60人。

县城很小,同学们都是每晚10点下了晚自习后都回家。由于兄弟姐妹们都住在一起,根本没有在家学习的条件,所以回家后就很少学习了,第二天只能早到学校继续学习。

还记得当时学校校长特别重视高三的学习情况,每隔几天就要召开大会,跟同学们通报高考形势。

郭秀梅(一排左二)

高考那三天,由于是在县城另外一所学校考试,爸爸把他的自行车借给了我,这样可以节约中午回家吃饭的时间。

那时候,其实考前我们大家的心里压力都特别大,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谢自己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关闭

1987·一家三口有个北大梦

我是1987年参加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分数下来差了5分;我的妻子,她的高考成绩在她那一届排名青岛第一,虽然分数过了北大的录取线,但苦于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了;前年,我的女儿也以微小分差与北京大学擦肩。我们自己调侃说一家三口都有一个北大情结,没有圆梦的原因可以总结为:爸爸差分、妈妈差钱、女儿差运气。

我们当年高考的录取率极低,我高二时破格参加高考,成绩过了一本线,但为了北大梦,放弃了某大学的录取。高三迎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在青岛大学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没有错过同样被北大“错过”的她。

左二为学生时代的修方舟

当年“知识改变命运”是很真实的,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高考或许只是一种选择,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多。

关闭

1989·为了梦想两次走进考场

高中时,我读到一篇青岛的小学五年级的作文,只记得一句话“每到周末,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中山公园和栈桥游玩。”只因为这句话,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定要到青岛上大学。

1989年夏天,我第二次参加高考,回想当时考前的日子,班里100多名同学每天都是4:30起床学习,直到晚上12:00才休息。40多名男生睡在一个大通铺里,夏天时,知了声“响彻”宿舍,吵得无法入睡。

学校在县城,我家在农村,每周回家时,要拿一周的干粮回学校。但每到周四周五的时候,煎饼都已经发霉了。没办法,只能将煎饼放在茶缸里,用水把绿毛冲掉再吃。

考试前,学校组织每位考生填报志愿,因为当时我的外语成绩比较好,老师建议我报考上海外国语学院。但后来,我还是想学习法律专业,最终填报了西北政法学院。

高考那天,我是到县城另外一所学校参加考试。看到别的考生有父母陪同参加考试,又加上考场里没有认识的同学,心里非常紧张,第一天考完后,又回到宿舍准备第二天的考试。

好在最后成绩不错,当时考了520分左右,虽然没有到青岛上大学,但是还是考入了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在毕业之后如愿来到了青岛工作。

关闭

1996·考前受伤 1分错失清华

1996年夏天,距离高考仅剩一个月时,我在傍晚掉进了学校施工的阴沟,当时右腿被戳穿了一个洞,每天只能拄着拐上学。

意外受伤、天天打吊瓶,在学习上牵扯了我很多精力。最后高考我考了664分,与目标清华大学的录取线只有1分之差。

当年自己可能会不甘心,也会失落遗憾,但时隔多年,当我抛硬币决定考研是否要继续考清华的时候,命运告诉我不必强求。

现在回过头看,一切结果都显得不那么重要,这段回忆也会成为我讲给后辈的故事。

关闭

2001·为360分付出582分的努力

2001年,我以582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很多人问我,清华的体育特招生当年只需要360分,你为什么这么拼?而我觉得,当你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时,你会比平时更努力。

现在回想起来,高考前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累的时候,为了准备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和山东省学校杯比赛,我只能边训练边备考,直到6月份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高考前我数了,自己至少比别人少做了100多张数学卷子。

所幸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当年高考化学150分满分,我考到了129分,即使是发挥失常的数学,我也考到了109分。高考是一种很特殊的人生经历,全身心投入,真的会让你收获很多。

关闭

2005·高考之后的山峰更加广袤

我是2005年6月参加高考,那时考场是随机分配的,我被分到了青岛一中考试。恰好这个考点离我奶奶家只有200米左右,所以轻松解决了午饭和午休。

05年时大家都是考四门,语文、数学、英语、文/理综合,我那年的作文是《双赢》,不过我作为公认的“作文小能手”写的高考作文并没有入阅卷老师的法眼,语文成绩也比预想的要低很多。文综似乎排在青岛市单科前列,想来可能和平日阅读涉猎广泛有一定关系。

因为从幼时开始学小提琴十余年的缘故,我在高考前那个冬天还申请了清华大学的艺术特长生,可因为高考成绩没有达到录取标准,最后还是浪费了这样一个机会。

陈奕彤(右一)

最终,我本科考到了海大法学院,遇到了恩师刘惠荣之后正式开启了对极地与海洋的学术研究,算得上是我“高考考砸”后的一件幸事。记得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说,“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高考考砸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陈奕彤(右一)

在18岁的年纪,高考可能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可仅仅几年后就会发现,高考就像是秋日的落叶,很快会被冬日的积雪和春天的嫩芽所取代。高考也不是人生中的唯一一条独木桥,而更像是一座小山头,等翻过之后才发现面前有更多广袤的山峰在等待着一一攀越。

关闭

2005·“刺激”的高三和高考

转眼一个生肖轮回,想起高三和高考还是觉得有点儿“刺激”。

高中恩师是文艺青年,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苏轼李白辛弃疾什么的简直不要太帅,而且特别善良——那时候《康熙微服私访记》热播,擅长发现他人“明星相”的我果断告诉同学:“哇,班主任长得那么像三德子!”他老人家听说了也没找我“喝茶”。

但该喝的茶到底逃不过。某堂自习课,班主任站在教室后门外,通过一个指头粗细的门洞“监视”我们有没有好好学习。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课代表,我放下了手中的十字绣,默默走过去,用便利贴“封印”了那个门洞……

类似这样的“幺蛾子”,真是没少作。高三,其实心理压力很大,又正逢叛逆期,所以总不自觉地寻找刺激。论“刺激”,啧啧啧,我是很服气自己的,毕竟,高考迟到的同学,应该不多……还好那门是语文,还好只晚了一刻钟,还好证件都带全了,还好那门最终考了137分。

高三参加艺考时的杨静静

现在想起高考的经验教训,最深刻的感悟是: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关闭

2015·高考状元考前也会失眠

都说高考前一天晚上再“临阵磨枪”用处不是那么大了,好好休息有个好状态更重要,在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大概在十点半左右就上床休息了,结果意外遭遇到从未有过的失眠!在床上真的翻来覆去,数了好多绵羊也没办法也没让自己睡着,脑子里就好像过电影一样,回放着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不时得起来开开台灯看表,结果时间越来越晚,眼看着都快要到一点半了,心里也开始慌起来——这明天上考场怎么办!

于是乎,我打开手机上网,想要搜搜看有没有高考状元高考前一晚上失眠了的以此来让自己镇定下来,没想到还真有,竟然还不止一个!

当时顿时松了口气,也就继续闭上眼在床上翻来覆去了。

——仅以这则故事送给考试前也紧张的难以入眠的同学们,真的失眠了没关系,上考场认真发挥就好了,不必在意!

关闭

2015·深夜挑灯,终成学霸

我家在胶南(现黄岛)苍南,独自一人在17中上学,当时班里一大半同学都是来自青岛的周边地区,只有在放小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家,平时都是住校。

高三那年,学校要求每天6:00起床,晚10:30熄灯休息,寝室里很多同学都是在熄灯后,继续在寝室里开着充电台灯学习,有的还在走廊中继续学习到深夜。

李杰(中)

高中三年,我一直都是在班里排第一,但没想到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却紧张的迟迟不能入睡,一直到夜里3点多才睡下。第二天起床时一直担心自己精力,但到了考场门口,看到了同学和老师后,所有的顾虑都没有了,打起精神参加考试。

每年的高考前几天,学校会为我们举行毕业典礼及成人仪式。校长和老师们给即将踏入考场的同学打气助威,让我们士气倍增,更有信心面对高考。

王桂巧
郑珺
李菁
潘东洁
霍超远
张平
王淑卿
孙云霞
邢军
何欣
关闭

好彩头!穿红衣为学生们助威

王桂巧,青岛三中2016级年级组长、政治教师、班主任。教龄7年。

送考故事:

校园里的玉兰每每绽放都会引来无数人合影留念,可作为那一年高三的班主任,我却希望这片片玉兰静止不再花开,这样我就可以留住这群我深爱的孩子……

为了讨"开门红"和"一路绿灯"的好彩头,高考的日子,我分别穿了红色和绿色的衣服,给孩子们加油助威!

学校门口,每一个孩子我都深深的拥抱他们,在耳边轻轻说一句:加油!

在高中的三年烈火中经受了无数考验的他们,此刻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温暖的拥抱、坚定的鼓励都是他们从这里走向人生第一大考场的动力。

高考对于三年的高中学习是一次总结,一次检测,也是人生的转折,饱含了学生的付出、家长的期盼和老师的祝福,作为高三的班主任,我希望这一刻我可以为他们卸下沉甸甸的包袱,只带着自己的理想昂首走进考场,展示自己就可以。

那一天,我们比考生到校时间早很多,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孩子;我们早早在交卷前站到考场外,给每一场战斗结束的孩子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不想过去,安心准备下一场!

短短的两天,我似乎看到了这群孩子三年的成长,就在我眼前像影片一样瞬间划过,三年的欢笑与拼搏,三年的挚爱与付出,这一刻我希望他们一切顺利,希望看到那纯真的笑脸,把所有的爱化作祝福,陪伴他们走过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两天。

爱了三年的"小情人"在这一场考试后集体离开了我,走向了新的人生,考场外送考的我内心无比复杂,多想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可以在他们身边多待一会儿……

关闭

一样的位置,我们不见不散!

出场人物:

青岛九中教师郑珺,化学老师,教龄20年,送考5次。学生评价为活泼而富有感染力的老师。

送考故事: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三的学子们,在今天又会如约走入将要检验他们奋斗12年成果的高考考场。作为一名高三任课教师、班主任,我也会一如既往地陪伴孩子们走完考试全程。提起历年送考经历,总有满满的回忆与感动。这么多年不变的是老师送考的位置与殷切的心情,老师们送考的位置永远是各考场的大门口,考生们一进考场就能看到的最显眼的位置。但随着时代变迁,送考方式与感受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记得2010年以前的送考,看到孩子们走进考场,总会拿眼睛细细的打量送考的老师们,当看到自己的老师也在,总能感觉他们暗暗地松口气,一种"还好,你在"的安心。我总是在与他们握手时,试图用自己温暖干燥的双手抚去他们因紧张而手心冒出的冷汗,再仔细的叮咛几句,送他们走进考场。

2013年送考,孩子们明显开朗了许多,会笑着和我主动打招呼,当被我一把拉入怀里,给个"爱的抱抱"时,他们也会努力地抱紧我,仿佛从我身上汲取了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2016年送考,仍然站在同样的位置,但孩子们会一头冲进我的怀里,高声喊着"老师抱抱",并顺便拍拍我的脊背,仿佛在说"放心吧,老师。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所有挑战。"然后大步的走进考场,给我一个挥着手的潇洒背影。充满自信的拥抱,阳光的笑容,让我一瞬间感到孩子长大了,可以高飞了。

多年送考,感受到的是我们的高三学子们越来越阳光、自信,越来越从容、淡定,同样的期待你们今年的表现,一样的位置,我们不见不散!

关闭

亲手为学生们制作一颗幸运星

李菁,青岛实验高中第三党支部支部书记,兼任高三级部组长、高三7班主任、文科数学三层级教师,已送过7届高三毕业班。

送考故事:

每一届高三送考之前,我都会亲自挑选精美的彩纸,亲手为每一个学生制作幸运星。送到孩子们手中的每一颗小星星,都承载着我对孩子们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捧着小星星,孩子们一脸的惊喜与珍视,我也沉浸在幸福之中。三年的朝夕相伴,无需言语,就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心绪变化。每场考试我都会坚守在考场外,考试前后,我都会细心的察言观色,拥抱鼓励过于紧张的,安慰开导发挥失常的。

曾经有一名学生小赵,在我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孩子。在高考当天,我在考场门口看见她眼眶红肿,全身冰凉,心情也非常低落。一问我才知道,她在高考前夜因为过度紧张,一晚上没有睡觉,把眼睛都哭肿了。我和她进行了一番谈心,把我准备的幸运星送给了她,紧紧地拥抱着她:"只要放宽心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考好!"后来,当她考完试出来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起来。据她说,在考试时她手里一直攥着幸运星,自己也有了自信。最后她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我也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

关闭

"亲妈"的微笑让考生更自信

出场人物:

青岛十七中教师潘东洁,从教至今已经送过6届高三毕业班,担任过14年班主任。理解与宽容并存的班主任风格,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充分信赖。

送考故事:

"亲妈"这个称号是孩子们给我的!孩儿们说我的微笑让他们如沐春风!

可是我感觉自己做的远不够好,"凶"他们的时候我像个什么?还是亲妈吗!

说到微笑,你可有笑到腮帮子都发酸的感觉吗?

那真可叫做甜甜酸酸的幸福!

每到送考季,激动兴奋的我往往比孩子们还早来到高考考点。在焦急的一分一秒等待中,既希望早点看到他们身影,又希望他们尽可能休息好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全力冲刺!

孩子们进考场前,每人都送以笑脸、击掌、拥抱;然后是在考场外的默默等待,等到孩子们结束一场考试,揪着的心暂时放下,以灿烂的笑容迎接孩子们胜利归来!

一场复一场,一日复一日。往年的一个考点现在调整为一个班需要在3个不同考点考试,我幸福的奔波在几个考点之间,孩子们的惊喜是我的动力!

好几次送考回家到了晚上吃饭时,才蓦然感觉:这脸部肌肉怎么这样僵硬,这腮帮子怎么酸酸的!原来是整个一天,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所致呀!

但只要孩子们高考期间顺顺利利,自己的微笑能给孩子们以安慰和鼓励,自己心里好幸福呢!

关闭

高考那天我决定对学生撒个谎

出场人物:

青岛五十八中教师霍超远,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被学生们评价为超级有安全感的老师。

送考故事:

转眼又到考试季,看着伏案疾书的学子们的身影,心中几多感慨。在进入考场前,老师的一个拥抱、一个击掌、一句叮咛,对孩子们都是莫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在题目过难或有突发事件时,老师们及时的心理介入会让考生紧张的心态得以平复。每次送考都有一些让人或感动、或愉悦、或欣慰的片段,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14年送考的那次。

7号下午考完数学,看着孩子们表情轻松走出考场,我这悬着的心放下了。孩子们发挥的应该不错,不会影响到下一场的备考情绪,就等着明天理综的"恶仗"了。看着最后一位考生离开考点,我也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就在我刚到家的时候,手机突然响起,接通之后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霍老师,我是王XX,我数学可能忘了涂选择题的答案了,怎么办?"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不可能,你再好好回想一下,最后十五分钟监考老师不是应该提醒大家涂选择题答案吗?你肯定涂了!"

"老师提醒时我在做最后一道大题,怕涂卡打断思路,当时提醒时没涂。"听声音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先别急,我想办法确定一下。"在与王同学对话的同时,我脑子里飞速的想着各种解决办法。

我相信,王同学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应该是过于紧张,有点疑神疑鬼,但此时任何的安慰和开导都是苍白无力的,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将严重影响明天的发挥。我必须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涂卡了!于是我决定撒个谎!

"这样吧,我马上问一下监考老师,让他帮你查一下。你在第几考场?"

为了让学生相信我在帮他查,我故意等了十几分钟,才把电话拔过去,还没等开口,那边就急切的问道:"怎么样,霍老师,我涂没涂卡?"

"放心吧,涂卡了!我不放心,还是找了两位老师帮你查的呢。不用多想了,今天好好休息,准备明天的考试吧。"

我知道,我撒的这个谎是经不住推敲的。工作期间,任何考务人员是不允许带手机的,根本不可能联系上监考老师。再说,专门查看某一位考生的试卷也是不允许的。学生给我打电话时已经交卷快四十分钟了,试卷估计早就封上了。退一万步讲,即使知道没涂卡,也没有任何补救措施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安心准备明天的考试。

第二天,我在考场外见到了一个充满自信、面带微笑的王同学。更让我欣喜的是,高考成绩出来那天,王同学第一个给我打电话,说他数学考了135分。我也算没说谎嘛!

关闭

新疆班考生有一位"张妈妈"

出场人物:

青岛六十六中教师张平,从教23年,班主任工作18年。连续送3年高考。被新疆班学生亲切地称为"班妈"。

送考故事:

自2005年青岛六十六中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开始,我就担任新疆班班主任,每天早来晚走,这样一干就是10年。已经先后带过5届新疆班学生,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是至亲至爱的"张妈妈"。

李马梦露忘不了的是张妈妈给自己送钱馈物,格外关注;王珊珊忘不了的是张妈妈经常的送奶和水果,无微不至;阿里木江忘不了的是张妈妈的添衣购物……

又是一个火热的六月,这个六月来得太匆匆!因为孩子们,你们即将走进高考的考场,去检验四年来自己的学习成果。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即将见出分晓。

老师对你们的每一分牵挂呈现在密密麻麻的笔谈里、彼此会心的微笑里、笑意盈盈的眼神里、有力的击掌里,这一切你们都读得懂。

临近高考的日子,你们有动力更有压力,充满血丝的眼睛无声的告诉了我,这一切老师都知道。

我曾绞尽脑汁的想方设法给你们减压,"加油!加油!"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嘱咐。无数个课间的倾心交谈,心与心的交流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常常为大S、小S的学习操心,可他们时不时的进步又常常令我开怀!

四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孩子们长大了,是该展翅飞翔的时候了。即将步入考场,我们为今天已准备了12年之久,希望你们以平稳的心态,良好的发挥展示自己绝妙的才华。

人生有缘,我们成为师生,孩子们请一定牢记:我永远是那个声嘶力竭为你们加油助威的人。

关闭

离开游戏世界 笑傲高考考场

出场人物:

青岛电子学校教师王淑卿,2001年工作至今,担任十余年班主任工作。

送考故事:

我送考,到的特别早。站在考试地点门口,招呼着每一个到达的同学,给他们加油。阳来了,迎着初夏的晨光,那么帅气。

阳同学1米9的大块头,喜爱篮球,性格随和容易相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听讲和练习进行地均很好。然而每天放学回家之后就变了一个人:书包很少打开,完全沉浸于电脑、ipad、手机。

高三的寒假注定是不轻松的,各科老师都布置了相应作业。同学们每天都在班级群里讨论作业,老师们也在答疑解惑,然而,阳同学一直没有冒泡。我发信息,打电话联系他,均没有回话。我不禁着急起来,联系了家长。原来假期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只是按时出来吃饭,也不学习,也不与父母交流,陪伴他的就是老三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他初三的一段类似的经历。怎么办?我试着请他的好朋友们约他出来打球,但是连朋友的信息他也不回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学前一天返校日。

学校要求学生返校时间是下午2点。上午我坐在办公室里准备开学事宜,心却怎么也安稳不下来,阳下午会来吗?终于忍不住,我抱着试试的想法拨了他的电话,意外的是他竟然接了电话。在开心地同时我也思索说什么,"能不能来学校帮我收拾一下教室卫生?"他答应了!10点多,阳推门进来,我正在扫地,简单地招呼过后,他拿起拖把默默地拖地。我琢磨着该说点什么,想了很多开头却觉得不妥,索性开门见山吧!"假期学得怎么样?"沉默……"没学多少吧?""嗯",对话一旦打开,教育的契机就来了。我们俩拖地,抹桌子,清理桌洞,阳同学打开心扉,讲述了他的压力,想要改变的渴望,无力抗拒的电子产品,中考的失利,对高考的想法和未来的方向。我们的交流很顺畅,直抵心灵。最后我们达成一个改变的计划。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个早上他都主动将前天晚上的学习情况记录本放在桌子右上角,我路过并翻阅,欣喜地见证着他的改变。承诺是容易的,坚持是艰苦的,但我们咬着牙,向前走!一句问询,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悄悄地,高考的日子来了。

我送考,到的特别早。站在考试地点门口,招呼着每一个到达的同学,给他们加油。阳来了,迎着初夏的晨光,那么帅气,我们对视,笑了,一切都准备好了!

关闭

高考,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出场人物:

孙云霞,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数学组组长、高三海洋班班主任。

送考故事:

2017,再一次遇见高考,又到送考季。带了近十届毕业班,回想一次次的送考,不免有些心情激动,脑海浮现出一个个青春的身影,一张张智慧灵气的面孔,一位位百感交集的家长……

回顾送考往事,二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如新,历历在目。从年轻时与学生同苦同乐,到现在与家长同舟共济,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常情陪伴。考前失眠学生在夜里零点以后会给我打来电话,我们交流着与考试无关的事,慢慢入睡;数学考试前要求必须拥抱一下给她传递能量的爱徒;数学考题太难考后痛哭流泪需要安抚的靴子;考场发挥很好出场就超级兴奋需要敲敲的皮海子;特殊家庭的考生与家长需要我主动交流的……今天周末,早上正回忆着,想给大家讲个过去的故事,被家长的电话拉回了思绪。"孙老师,您在学校吗?和您说说今早实在控制不住和孩子发生冲突了,打印准考证……" "我在学校呢,小袁这几天有些焦虑,我们正在交流学科问题、面对考试和压力如何放平心态的方法、面对今天的具体小计划如何调整?在交流以往的学长和他的想法,早上的冲突也让他放松了一下心情,您不用过于在意,准考证问题解决了吗?""谢谢孙老师,解决了。"

这是一位很冷静,非常具有教育理念的优秀男孩的妈妈,在这个还有两天就要走进考场的时间,孩子和家长都在焦虑中。直到考后的几天都要随时和他们面对,每次在高考下分数时依然如此。"孙老师,小朱由于保温试题做的不好,不要参加高考了,您帮帮我……",叫来小朱,讲了不会的问题,又出几道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方法的高考题型让他做会了,看他表情放松后,装作不知他在家的表现说:"小朱,应该很感谢这次考试的错题,让你把漏洞补回来,考场上会得心应手,你的目标北师大距离很近,再去找其他几科老师解决相关的问题吧。""好嘞,谢谢老师!"晚上朱妈电话"谢谢孙老师,小朱很平静,也很有劲头!您真有办法……"

过去和现在,少年到青年,高考是学生蜕变的一个历程,这个历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在成长,而我更多的是盼望与历练……期盼我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成为幸福有用的追梦者!

关闭

送考老师是学生高考的减压器

出场人物:

邢军,青岛商务学校高考组教研组长,语文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学生喜欢。

送考故事: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高考。高考第二天早晨,青岛商务学校美术高考班的考生小辛看到在考点外送考的老师们就飞奔过来,拉着班主任刘珊老师的手焦急地诉说到:"老师,文综的知识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我的文综要完了……"说着说着就哭起来。这个学生平日文综的成绩不错,她自己期望值也比较高,结果因为过度紧张,导致大脑记忆暂时丧失。富有经验的刘老师深谙此理,和颜悦色宽慰着她、鼓励着她:"你知识掌握没有问题,你不是经常给同学们讲政治题吗?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帮你把要点给你捋一遍。"接着历史李清老师和地理李云霞老师也把重点知识帮她快速梳理了一下。此时的小辛心态也逐渐安定了下来,听完老师的点拨后,破涕为笑,如释重负地和老师们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老师,我现在感觉清楚多了,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望着孩子欢快的身影,老师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最后小辛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以高出艺术本科线80多分的成绩被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录取。

这就是青岛商务学校高考组的老师们,既是老师,又像妈妈,呵护着学生们,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做他们高考的减压器,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助力成功,成就学生美好的未来。

关闭

高考那么辛苦"紫球妈妈"陪你

出场人物:

何欣,青岛高新职业学校财经专业部主任。白羊座,喜欢旅游,喜欢穿紫色的工作服,学生亲昵的称她"紫球妈妈"。

送考故事:

2017年5月13日上午8:30,高辅一班23个孩子一起击掌为自己加油,然后个个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走进春考的考场。小萌(化名)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她蓦地回头冲我一笑,伸出手指做了一个大大的V字,我的心头猛的一热,眼泪夺眶而出。

这23个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崂山一中、二中转来的普职融通班的学生,他们要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习职专三年的专业知识,要把学籍从普高转为职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为自己做了一个选择,也为家庭、为父母、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巨大的压力。

小萌来自崂山一中,原来是个美术生,但她的确不喜欢美术,妈妈已经给她交了高额的补习费,但她铁了心地要来高新学会计,为此,妈妈软的硬的方法都使上了,但她决心不改,爸爸还是比较理解她,爸爸妈妈为此大吵了一架,冷战了很长的时间。小萌是个内向的女孩,来自家庭和自身巨大的压力,以及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致使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使她心理几近崩溃,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精神恍惚。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在生活上关心她,她的肠胃不好,我就在办公室里用电热杯给她煮小米粥。每天默默的陪伴和关心终于使她在高考前两个周的一天向我敞开了心扉,那一天她抱着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把这一年来的压力和辛苦都哭了出来。高考结束后离校的那一天,她抱着我又哭了,说:"老师,上次我抱着你哭的事,我写进了这次高考的作文里了,你的陪伴在《那一刻,永恒》!"我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在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这一年里你们的身边有我的陪伴。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关闭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牵头高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内地排名第33位。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也是海大最早的前身。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正式定名为山东大学。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物理系等为基础,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黄岛校区在建,设有17个院(系),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9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关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重点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入选高校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是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3年,国家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

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同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

2014年,教育部与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学校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51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设置60个本科专业,1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关闭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也是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也是海大最早的前身。

193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作家杨振声为校长,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上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增聘老舍、王淦昌、童第周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教。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

2011年8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协议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

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第一期学院设置是以理工学院以及高端人文学院为主,这个建设方向和青岛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于启用标志着由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共八个校区组成的"山东大学系统"正式形成,山东大学由此成为中国地区最大、系统相对最完善的高校,将成为我国教育界一大创新型分布高校,也将带动山东大学进入全新时代。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关闭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1939年4月,日本商人联合在市立医院内创办青岛医科大学,1944年改制为青岛医专,1945年被青岛市政法接收,划给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医学院。

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定名为青岛医学院,这也是青岛大学的前身。

1984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1985年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

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

1994年,青岛大学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7所准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同年,青岛大学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列为硕士授予单位,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共占地2715亩,建筑面积108.9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95.56万册,设有34个学院,开设100个本科专业,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关闭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建校于1951年,在济南、青岛、泰安三地办学,学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

2001年,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2004年,学校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

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学校总占地面积243万平方米(3640余亩),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9个教学系(部)、4个科研机构和1个独立学院,开办8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教授268人,博士生导师153人。

关闭

1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学校兴学始源1900年德国人卫礼贤创建的礼贤书院,办学发轫于1931年礼贤中学开设的高级工程科,创办于1952年12月发文筹建、1953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是山东省最早设立土木专业的学校。

1960年学校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目前有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设有18个教学院部,拥有59个本科专业,占地面积约186.8万平方米,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在19个一级学科内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关闭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原化学工业部直属重点高校,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大学。

青科大是国内第一家设立橡胶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是亚洲唯一的橡胶专业领域高校,被称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

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目前学校拥有崂山、四方、高密、济南四个校区,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00万册,设有4个校区31个院系,设有7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100余人。

关闭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山东省属高校,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1年的莱阳农学院,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学校目前建有青岛、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616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多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227.22万册,电子图书248.63万种,有专任教师15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2人,举办77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关闭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山东省主办,山东省、青岛市共管、以青岛市为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国家示范高职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于2000年10月在原青岛市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成立。

2002年4月与原青岛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有西校区(黄岛区)、南校区(市南区)和中校区(市北区)三个校区,占地54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全日制高职专业42个,涉及制造、财经等12个专业大类,共有教职工约760人。

关闭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Shan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age)是一所专门从事外经贸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和创建于198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职工大学,2002年合并成立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2014年,山东省商务技校、山东省服务外包泰安基地并入学院,2015年山东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山东省服务外包青岛基地并入学院,2016年学院在美国设立华盛顿分校。

目前,学校拥有李沧校区、南校区、泰安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98亩,建筑面积12.6万余平方米;设有6个系、3个教学部,开设24个专业及方向;教职工共有59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200人。

主创人员:胡振华、张文海、王小宁、李源心、纪芃